黃河為何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國的母親河是什么)
即使沒有親眼見過黃河的壯美,身為中華兒女,你一定也對“母親河”充滿了親切感和熟悉感。但我們又時常聽到黃河泛濫居民受災的消息,這樣“有脾氣”的“母親河”,我們?yōu)槭裁催€要敬愛她呢?
黃河泛濫經(jīng)常帶來災難,為什么還說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李白的詩句傳神地寫出了黃河非凡的氣勢。就像歌里唱的:
“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澎湃洶涌在夢里?!?/p>
即使沒有親眼見過黃河的壯美,身為中華兒女,你一定也對“母親河”充滿了親切感和熟悉感。
但我們又時常聽到黃河泛濫居民受災的消息,這樣“有脾氣”的“母親河”,我們?yōu)槭裁催€要敬愛她呢?
黃河就像一條巨龍,蜿蜒橫亙在中國的北方。黃河流域是華夏族的發(fā)源地,是中華文化的搖籃。
今天,我們登上黃土高原,看到滿眼的溝壑縱橫,可能會產(chǎn)生懷疑: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如何能夠孕育華夏文明?
殊不知幾千年前,今天的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地分布著大片森林。
借《孟子》的話說,當時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綠樹成蔭,是飛禽走獸的樂園。
就是在這片曾經(jīng)蒼翠的土地上,誕生了充滿生機的中華文明。
秦漢以后,氣溫轉(zhuǎn)寒,暴雨集中,使得本就結(jié)構松散的黃土更易流失;人口增長、生產(chǎn)力發(fā)展,人們開墾放牧,植被的破壞更加劇了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
黃河流域的黃土,適合開掘窯洞,肥力充足。我們的先祖很早就在這里居住、耕種。早在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是文明發(fā)展的中心。
今天的黃河沿岸,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包括約150萬年前的山西西候度猿人、約100萬年前的陜西藍田猿人和約30萬年前的陜西大荔猿人等在內(nèi)的眾多文明遺跡。
到了公元前5000多年,黃帝、炎帝的部落在此興盛,悠久的華夏歷史和燦爛的中華文明,開始在這片黃土地上書寫下新的篇章。
隨后,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此建立,擁有近800年歷史的周朝在此綿延,一統(tǒng)天下的大秦帝國在此勃興……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英雄人物,在建立和經(jīng)營著自己的帝國的同時,把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推向了一個個高峰。
無論是“四大發(fā)明”,還是唐詩、宋詞、元曲,它們都是黃河水滋養(yǎng)下誕生的文明碩果。
黃河決堤泛濫,是自古就有的憂患,據(jù)說在過去的兩三千年間,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兩岸居民受盡黃泛之苦。
黃河因水中多泥沙,河水渾黃而得名。泥沙沉積,河床淤高,是黃河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
黃河流域的降雨量多集中于夏、秋兩季,在暴雨襲擊之下,水量巨大,泥土沖刷加劇,洪水也就更容易發(fā)生。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黃河治理上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保護和恢復植被,修筑和加固堤壩,大力修建水利樞紐。數(shù)管齊下,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黃河長久地哺育了中華民族,現(xiàn)在或許就是我們“反哺”黃河這條“母親河”的時候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8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