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縣隸屬于陜西省延安市(洛川屬于哪個省哪個市)
陜西省,簡稱“陜”或“秦”,省會古都西安。陜西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在此基礎(chǔ)上,截至2018年底,陜西省下轄10個設(shè)區(qū)市,含30個市轄區(qū)、72個縣、5個縣級市。其中,就洛川縣來說,人口超20萬,地處陜西省中部。延安市南部。
位于東經(jīng)109°13′14〞-109°45′47〞,北緯35°26′29〞-36°04′12〞,縣域面積1886平方千米。
在歷史上,后秦建初八年(393年)分鄜縣北部設(shè)立洛川縣(以洛水流經(jīng)其地故名,為洛川縣名之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
首先,洛川縣隸屬于陜西省延安市。在地理位置上,洛川縣位于陜西中部,延安市南部,地處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qū),居喬山、喬山林帶之間。
東經(jīng)109°133′144″~109°45'‘47",北緯355°266′2929″~36636°04′12″,北接富縣、宜川,南與白水相鄰,東靠黃龍山地,西與黃陵、宜君毗連。
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qū)屬晉國的疆域。到了戰(zhàn)國時期,魏趙韓三家分晉,今陜西省洛川縣一帶先屬魏國,后成為秦國的疆域。
秦(前221~前206年),設(shè)鄜縣(治所為今鄜城附近),屬上郡,今延安市洛川縣一帶分屬分屬鄜縣、定陽縣這兩個縣。
西漢時期,鄜縣屬左馮翊(治所在今大荔)。東漢時期,今洛川縣一帶屬上郡定陽縣這一建制。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洛川縣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
西晉、前秦時期,該地區(qū)為鄜縣。后秦建初八年(393年)分鄜縣北部設(shè)立洛川縣(以洛水流經(jīng)其地故名,為洛川縣名之始),與鄜縣屬東秦州。
洛河,古稱雒水,黃河右岸重要支流,源出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西南與藍田縣、臨渭區(qū)交界的箭峪嶺側(cè)木岔溝,流經(jīng)陜西省東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鞏義市注入黃河。
由此,就洛川縣這一建制,始于公元393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
南北朝(420~581年),北魏設(shè)立敷城郡,領(lǐng)敷城、洛川、定陽三縣,屬北華州,為東秦州所改。
公元582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洛川縣治自高槐遷于舊縣。
公元607年,隋煬帝楊廣這位皇帝在位時,改鄜城郡為上郡,領(lǐng)鄜城、洛川、洛交三縣。唐朝建立后,鄜城縣(唐末改翟州),屬坊州;洛川縣屬鄜州。
五代十國時期,洛川縣和鄜城縣屬鄜州。北宋建立后,洛川縣屬鄜州轄。南宋時期,鄜城縣、洛川縣,屬鄜延路鄜州,后屬延安路鄜州。
最后,元朝建立后,洛川縣屬延安路這一建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洛川縣屬陜西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鄜州。
清(1644~1911年),洛川縣雍正三年鄜州升直隸州,洛川屬之。乾隆三十三年(1763年),縣城由舊縣遷于今鳳棲鎮(zhèn)。
到了1913年,洛川縣屬榆林道。1927年,洛川縣直屬于陜西省。1968年,洛川縣屬延安地區(qū)。1996年,撤銷延安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延安市,洛川縣屬之至今。
截至2018年底,洛川縣總面積達1886平方千米,總?cè)丝诩s為23萬人。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