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在哪里?。ㄚw子龍的常山詳細簡介)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在哪里啊(趙子龍的常山詳細簡介),小編帶你了解更多相關(guān)信息。
在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
一生但求逍遙自在的令狐沖,
陰差陽錯下曾在一個全是妹子的江湖門派當過掌門。
這個門派便是五岳劍派之一的恒山派。
小說中,嵩山派欲將五岳劍派合而為一,
恒山派掌門定閑師太堅決不從,
結(jié)果遭到伏擊,差點全軍覆沒。
她在彌留之際,請主角令狐沖接掌恒山。
作為金庸小說中的十大正義之地之一,
恒山紅過一把。
圖片|山西北岳恒山 · 圖蟲創(chuàng)意 ?
當理想照進現(xiàn)實,
恒山的名氣似乎差那么點意思,
尤其在其他四岳已經(jīng)是5A景區(qū)的映襯下,
還是4A級別的北岳恒山,
多少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而要想理解這種尷尬,
恐怕得從兩個“恒山”的百年爭奪戰(zhàn)開始講起。
兩個“恒山”,改祀之爭
廣義上,恒山與太行山一樣,
不是獨指一座山,而是泛指一列山脈。
今人熟知的恒山,
指的是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內(nèi)的玄武山,
然而這個“恒山”并非歷史上慣例的恒山,
它直到清朝才奠定了北岳的地位。
在明朝之前,
北岳恒山一般指今天河北保定的大茂山。
乍一聽,也許不少人對大茂山感到陌生,
但是想必多多少少聽過“常山趙子龍”。
趙云單騎救主的情節(jié)被藝術(shù)加工后
出現(xiàn)在小說、評書、戲曲等文藝作品里,
深入人心。
“常山”,也就是今天的大茂山。
圖片|河北大茂山 · 圖蟲創(chuàng)意 ?
明弘治六年(1493年),
兵部尚書馬文升上疏,
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渾源。
禮部尚書倪岳上疏表示反對。
這是關(guān)于北岳移祀的第一次爭論,
正式拉開了150余年改祀之爭的序幕。
在這一次爭論中,
朝廷議定“仍祀曲陽(隸屬河北保定),
循依舊理?!?/p>
弘治十五年(1502年),
已是吏部尚書的馬文升再次上疏舊事重提,
列出的理由有三:
一是曲陽北岳廟在國都之南
(明朝定都北京),與京城方位不符,
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點應(yīng)在國都北方;
二是曲陽北岳廟距北岳恒山140里;
三是宋失云州,始祭恒山于曲陽。
圖片|河北曲陽北岳廟 · 圖蟲創(chuàng)意 ?
第三個理由純屬編造,倪岳又一次給予駁斥,
并且運用大量“改都不改岳”的歷史事實,
引經(jīng)據(jù)典地對改祀派給予反駁,
以維持幾千年歷代中央政府在河北祀岳的歷史慣例。
改祀派一直堅持到了萬歷十四年(1586年),
第五次爭論過后,
朝廷改封山西渾源玄武山為北岳,稱恒山。
但這次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
國家秩典祭祀仍在河北曲陽。
于是,明朝后期出現(xiàn)了“兩個恒山”的說法。
圖片|1660年以前,北岳廟一直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場所 · 圖蟲創(chuàng)意 ?
到了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
入關(guān)后的順治帝出于各方面的綜合考慮,
批準了“移祀北岳于渾源”的奏章,
封祀合一的爭論就此落幕。
從此,山西渾源就成了皇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
享受曾經(jīng)屬于古北岳(在今河北)的政治待遇。
此前,明代山西渾源地區(qū)為爭奪話語權(quán),
營造“真正的古北岳”形象,
曾對先秦時期的望祭山岳禮大加利用,
以舜帝在巡狩北岳時受雪所阻為背景,
創(chuàng)造了飛石傳說。
“舜時,北巡狩至于北岳,
值大雪,遙祀之,忽飛一石墜帝前,
名曰‘安王石’,乃建廟于大茂山”,
認為曲陽只是以石代岳,
遙祭北岳,并非正祀。
圖片|飛石窟位于姑嫂崖北端,為一天然大石窟 ,圖為姑嫂崖· 圖蟲創(chuàng)意 ?
最終,官員士紳也通過著書立說等手段,
不斷宣揚渾源北岳說,
加之雁北地區(qū)民間會眾積極的信仰活動支持,
多方合力,使得北岳信仰的中心
遠離河北曲陽,
而轉(zhuǎn)移到了山西渾源。
得恒山者得天下
無論“恒山”在哪兒,
關(guān)于其得名,典籍記載說法不一。
《周禮》中稱:“正北并州,其山鎮(zhèn)曰恒山?!?/p>
《白虎通義》則記載:
“北言陰終陽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p>
另一種說法是,恒山山勢為橫向,
“恒”與“橫”相諧。
又有一種說法是,
渾源古稱恒水,故而因恒水得名。
漢文帝劉恒在位時,為避諱,
恒山改稱常山,
所以才有了“常山趙子龍”的說法;
唐朝元和年間改稱鎮(zhèn)岳;
宋真宗時,避皇帝趙恒的諱又改回稱常山。
為了改名,恒山也是蠻拼的。
圖片|山西恒山 · 圖蟲創(chuàng)意 ?
地理學(xué)上的恒山山脈,
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北部,
從東北向西南綿延500余里,
祖于陰山,橫跨塞外,東接太行,
西銜雁門,南障三晉,北瞰云代,
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的咽喉要沖。
恒山號稱108峰,其中恒山主峰地區(qū),
即狹義的“北岳恒山”,分東西兩峰,
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山,
磁窯口雙峰對峙,渾水中流,恍若天然門戶。
唐代大詩人賈島對古北岳的雄渾氣象
曾有詩云:“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
圖片|山西恒山山門 · 圖蟲創(chuàng)意 ?
內(nèi)長城在山西的名山間蜿蜒伸展,
寧武關(guān)、雁門關(guān)、平型關(guān)、
紫荊關(guān)、倒馬關(guān)等著名古代軍事要塞依次排列。
公認為“塞北第一山”的恒山,
“南去臨全晉,北來控朔方”,
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圖片|雁門關(guān)上的內(nèi)長城 · 圖蟲創(chuàng)意 ?
與其它四岳相比,
北岳一直位于中國的農(nóng)牧分界線上。
這一地區(qū)歷來屬于邊關(guān)要塞、戰(zhàn)略要地,
狼煙四起,烽火不斷。
“春秋時,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
戰(zhàn)國時,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
兩漢時,匈奴利用恒山爭天下;
東晉時,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
北魏時,拓跋氏依恒山而分天下;
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
元滅宋金,清統(tǒng)一天下,
也憑借的是以恒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p>
歷史上的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
僅憑這一點,恒山足以在五岳中獨領(lǐng)風騷。
據(jù)統(tǒng)計,
歷史上曾經(jīng)有24個皇帝到過恒山一帶,
另有13個皇帝親自帶兵在此作戰(zhàn)。
而歷朝歷代的著名將領(lǐng),
如趙國的李牧,秦朝的蒙恬,
漢朝的周勃、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
唐朝的尉遲恭、薛仁貴,
北宋鎮(zhèn)守三關(guān)的楊家將,
遼的蕭太后,明代的徐達、常遇春等,
都在恒山腳下縱橫馳騁,
留下眾多征戰(zhàn)故事和文化遺存。
傳聞中戰(zhàn)國名士張儀“恒山之險,
必折天下脊,得恒山者得天下”的千古定論,
也早已被推崇備至。
圖片|山西雁門關(guān):中華第一關(guān) · 圖蟲創(chuàng)意 ?
由于恒山特殊的軍事地理位置,
在歷代帝王眼里,
恒山一直被視為江山的象征,
對恒山的祭祀格外重視。
秦始皇時,朝封天下十二名山,
“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
漢武帝則首封恒山為神,
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
明太祖又復(fù)尊北岳為神。
清初的時候,
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60余處。
圖片|北岳恒山恒宗殿建筑群 · 圖蟲創(chuàng)意 ?
道教視恒山為神仙所居之地,
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區(qū),
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總玄洞天,
早在漢代就有道教活動。
相傳,茅山派祖師茅盈18歲時
就告別一家老小,
隱居山中讀老子《道德經(jīng)》及《周易傳》,
從此“仰希標玄,與世永違。”
《舊唐書》記載,
唐朝道士張果也曾隱于恒山,
留下張果老騎驢的奇異神話。
嵯峨恒岳鎮(zhèn)云中
恒山寺廟集中建于天峰嶺南麓的腹部,
亭臺樓閣,雄偉壯觀。
早在明代就形成了“三寺四祠九亭閣,
七宮八洞十五廟”的龐大建筑群。
位于恒山西側(cè)翠屏山的北魏建筑懸空寺,
更是巧奪天工,嘆為觀止,
列為恒山十八景之冠。
懸空寺位于恒山峽谷的入口處,
出入峽者都要從懸空寺下經(jīng)過。
隔著車窗,仰望著懸空寺,
可以感受金庸筆下所寫景象:
“但見飛閣二座,聳立峰頂,
宛似仙人樓閣,現(xiàn)于云端?!?/p>
圖片|仰望懸空寺 · 圖蟲創(chuàng)意 ?
整個建筑上載危巖,下臨深谷,
陡崖上鑿洞穴插懸梁為基,
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
遠遠看上去好像僅由十幾根筷子一樣的窄木條支撐,
頭頂?shù)木奘路痣S時都會掉落。
這時候大概就能理解當?shù)貜V為流傳的一首名謠:
“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p>
圖片|近觀懸空寺 · 圖蟲創(chuàng)意 ?
北魏崇佛,拓跋氏曾建都于平城(今大同),
并四處修造廟宇。
從大同途經(jīng)渾源、恒山到五臺山的路上,
北魏建造的宮廟更多。
這實際上是他們朝祭五臺山南下巡幸時,
為沿途休憩所設(shè)的行宮。
懸空寺的建造也不外如此目的。
它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
此后又翻修過三四次,
距今大約1500多年歷史。
在最高處的三教殿中,
釋迦牟尼、老子、孔子并列高臺,
同享人間煙火,為五岳之奇觀。
本來四大佛山中很少能見到道教的蹤跡,
同樣在道教控制的靈山仙境中
也絕少佛禪之風,
而恒山三教殿卻一改古風,
三教祖師同列一臺,相安無事。
最理想的三教合一,
在此書寫中國文化史的燦爛一頁。
圖片|雪后的懸空寺三元宮 · 圖蟲創(chuàng)意 ?
難怪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登臨其他四岳皆存下詩篇,
而到恒山一觀,難以言表,
只好醉書下“壯觀”兩個大字。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
在此基礎(chǔ)上更是直言恒山為“天下巨觀”。
圖片|李白觀后醉書下“壯觀”二字,不知道是有意無意,“壯”字旁多寫了一點· 圖蟲創(chuàng)意 ?
此外,恒山寺廟建筑群在五岳之中,
是岳廟建于主峰之上的孤例,
其主殿內(nèi)供奉著幾經(jīng)神化加封的北岳大帝。
氣勢雄渾的恒宗殿(恒山主廟,又稱貞元殿、朝殿),
即屹立于恒宗峰半山峭壁之下。
走進高大的崇靈門,
踏上傾斜40多度的103級臺階,
迎面便是恒宗殿。
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
中間額上懸掛“鳳”字形匾,
金身的北岳大帝殿正中端坐,
面容肅穆,莊嚴威武,
神座上方康熙皇帝親筆御匾“化垂悠久”
四個大字,歷久彌新。
圖片|北岳恒山恒宗殿 · 圖蟲創(chuàng)意 ?
登恒宗殿,不可不上振衣樓,
樓上建有振衣臺。
晉代詩人左思在《詠史》詩中曾說,
“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
呼喚人們走出爭名奪利的京城,
奔向清凈的恒岳,滌除塵世雜念,
回歸大自然。
恒宗殿西側(cè)有一組以九天宮為中心的祠廟群。
九天宮內(nèi)九天玄女娘娘,
在傳說中不僅是法術(shù)神通的正義之神,
也主管生兒育女之事。
在崇尚多子多福的風俗影響下,
這里香火極盛,
也被臺灣九天玄女信徒尊為祖庭。
圖片|北岳恒山九天宮 · 圖蟲創(chuàng)意 ?
九天宮東行70米,高臺上建有純陽宮,
過純陽宮東南不遠便是十王殿,
在其西側(cè),緊靠山巖處,修有紫微閣,
斷崖上有三個窟,名三茅窟。
相傳這是漢時三茅真君昔日修仙得道之處,
一窟點火,另外兩窟冒煙;
兩窟點火,而另一窟冒煙;
如三窟同時點火都不冒煙,頗為奇異。
恒宗殿西北方有一處險峻的懸崖,
依崖建有“會仙府”、“玉皇洞”、“御碑亭”。
會仙府上據(jù)《廣仙列傳》記載,
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后,
先后有毛氏三兄弟在此修煉。
在四周懸崖上布滿了宋、遼、金、元、
明、清等歷代人的摩崖題刻,
有筆畫如椽、字大過丈的“天地大觀”“壁立萬仞”等。
圖片|北岳恒山會仙府,石壁上有筆畫如椽的“天地大觀”和“壁立萬仞”· 圖蟲創(chuàng)意 ?
會仙府西北臺巖上有“琴棋臺”三個字,
傳為張果老撫琴對弈之處,
歷代文人墨客都愛登臨此臺賦詩,
明代邢云路有一首《琴棋臺》的七絕中曾言:
“一局殘棋已爛柯,人琴俱去奈如何。
只今惟有仙蹤在,千載高臺落日多。”
圖片|北岳恒山會仙府· 圖蟲創(chuàng)意 ?
恒宗殿下是恒山的“龍泉觀”,亦稱“古甜井亭”。
亭內(nèi)并列著兩口井,
相隔不過1米,然而水質(zhì)迥然不同。
北面一井如甘露,甜美清涼,
沏恒山茶,沁人心脾。
另一口井的水卻苦澀咸,難以下咽。
這口苦井,已填埋多年,
甜井卻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后,
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山客。
走出“龍泉觀”后能看到一座木刻牌坊,
上有清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
最能體現(xiàn)恒山“北國萬山之宗主”的地位的,
還要看那峭崖上橫直如棟梁、
點捺大如牛的“恒宗”兩個字,
兩個字總體高14米,寬6米,
字體雄渾,遒勁有力,氣魄之大世所罕見。
圖片|道光皇帝手書“人天北柱”牌坊· 圖蟲創(chuàng)意 ?
恒山獨特的山勢地貌和悠久歷史,
在方圓數(shù)百里匯聚成自然景觀
與人文景觀兼勝的風景區(qū),
在五岳之中堪稱一絕。
恒山腳下,
渾源城內(nèi)的圓覺寺金代磚塔聳立千年,
永安寺巨幅的元代壁畫、
清代栗毓美墓?jié)h白玉石雕等
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皆有一席之地。
天氣晴朗之日,登高遠眺,俯瞰近看,
總能給人壯美崇高之感,
古人贊嘆“危峰過雁來秋色,
萬里黃沙散夕陽”,誠不我欺。
圖片|北岳恒山的姐妹松· 圖蟲創(chuàng)意 ?
低調(diào)幽靜的恒山
宋代大畫家郭熙曾贊美道:
“衡山如飛,嵩山如臥,泰山如坐,華山如立,恒山如行”。
如今看來,以幽靜著稱的恒山在五岳中
低調(diào)得著實有些“幽靜”了。
除了改祀之爭中可能導(dǎo)致的文化斷層,
人們對現(xiàn)在的恒山文化認同感大打折扣等因素之外,
也許還有幾個原因。
相比起其他四岳,恒山的宣傳可稱得上“佛系”,
更不見喧囂的商業(yè)氛圍,
唯有千年寺觀巍峨不倒。
再者,恒山山門距離火車站90多公里,
且缺少旅游專線,
以致于交通的問題便成為恒山的“頑疾”。
圖片|山西北岳恒山· 圖蟲創(chuàng)意 ?
來往恒山的時候,
大多只能依賴當?shù)厝说慕煌üぞ撸?/p>
兼之路并不是十分好走,路牌也較為混亂,
總給人一種遠離人世的感覺。
但正因為如此,恒山才是千年如一日地“幽靜”,
寂寂于深山中,恒久不變。
當厭倦了鋼鐵森林的快節(jié)奏都市生活,
輾轉(zhuǎn)倒車來到恒山,
可在恒山腳下花上不過兩碗面錢,
歇腳住上一晚,
天破曉時徒步入山,
熱渴時路旁再吃上一碗渾源涼粉,
向著天峰嶺出發(fā),倒也不枉此行。
“緩步直緣青壁上,置身真與白云齊”,
大概會咂摸出幾分恒山獨具的味道吧。
圖片|登恒山的人· 圖蟲創(chuàng)意 ?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4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