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及冠之禮是多少歲(女子及笄是多少歲)
在古代,及笄指的是女子滿十五周歲的時候,同時,也可以將及笄視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個分水嶺,女子過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結(jié)婚生子了。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時間各不相同,女子十五歲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歲才算成年。古代女子成年被稱為及笄之年,而男子成年則被稱為弱冠之年。不過及笄只是被用來特指女子的年齡,而不能用來形容男子。
有章服之美者,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者,故稱夏。作為熱愛中華文化的女孩子,女子及笄禮一直是我最鐘愛的的一種禮儀。那么,在古代的女子及笄禮是怎么樣的呢?
首先,什么是及笄?
及笄,語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儀禮.士婚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自周代起,女子年過十五,如已許嫁,便行及笄禮,將頭發(fā)盤至頭頂,以示成年及身有所許,我們看到電視劇上為何古代女子嫁人之后盤發(fā)就是這個道理。
后來,人們便稱女子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成年。及笄有什么流程?我們都知道,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無論祭祀,過節(jié),禮儀都是特別繁瑣的,及笄也不例外。
在古代,行及笄禮的第一步是“筮日”,即選定日期,一般是選擇對成人者有重大意義的日子,這和我們現(xiàn)在要辦婚禮選日子一樣,選擇適合的日子及有重要意義的日子,可以選在生日,節(jié)日這種比較重大的日子,不過我們現(xiàn)在一般都是選擇自己的生日那天啦。
在古代,正式舉行及笄禮之前,是由許多的準(zhǔn)備工作要做的,第一就是“筮日”,“筮日”就是選擇一個日子來舉行及笄禮,一般都會挑選對行笈者有重大意義的日子。
之后就是“戒賓”,作為父母的主任要在舉行及笄禮的前三天通知一位有德才的女性長輩來作正賓(為及笄者舉行笈禮的人),主要是為及笄者加釵冠以及賜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選擇一位及笄者的朋友,姐妹來作為贊者,在儀式中協(xié)助正賓行禮,還要選擇一位有司,為及笄者托盤,最后就是通知親戚朋友們來觀禮啦。
正式舉行及笄禮那天,及笄者要進行沐浴梳洗并在東房等候,待賓客來臨入座,音樂演奏之時,及笄禮開始。
主人相陪正賓洗手起身洗手做準(zhǔn)備,相互揖讓后正賓與主人各自就坐。
“初加”,有司奉上羅帕和發(fā)笈,贊者為及笄者去發(fā)笈,正賓高盛祝辭:“吉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以介景?!?。提醒及笄者已經(jīng)成年,要承擔(dān)起相應(yīng)的責(zé)任。而后為及笄者簪上發(fā)笈,及笄者返回東房,著素色襦裙。彩色明亮的素雅襦裙,象征著豆蔻少女的純真。
“一拜”,及笄者穿襦裙出東房,面向父母行正規(guī)禮拜,這是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的感念。
“二加”,正賓高聲吟誦:“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贊者為及笄者去發(fā)笈,正賓為及笄者簪上發(fā)釵,及笄者回到東房換上曲裾深衣。曲裾深衣,是最能體現(xiàn)女子之美,象征著花季少女的明艷美麗。
“二拜”,及笄者穿襦裙出房,面向來賓,行正規(guī)禮拜,表示對前輩師長的尊敬?!叭印保e高聲吟誦:““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贊者為及笄者去發(fā)釵,正賓為及笄者加釵冠。及笄者回到東房更換大袖長裙禮服。長袖禮服是最隆重美麗的服飾,體現(xiàn)了成人女子的雍容華貴,端莊典雅。
“三拜”,及笄者拜孔子,表明傳承文化報效家國的決心?!磅醋印保e接過從贊者醴酒行至笄者席前,祝辭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笄者行拜禮,接過
醴酒。正賓回拜。笄者入席,跪著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將酒置于幾上,有司奉上飯,笄者接過,象征性地吃一點。笄者拜,正賓答拜。笄者起身離席,站到西階東面,面朝南。
“字笄者”,即給及笄者取字。加冠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取字”了,由正賓為及笄者賜本名之外的稱謂,即“字”,用“字”來代替“名”,此后父母國君可以直呼其名。
“凌訓(xùn)”,及笄者跪拜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對他進行教誨,及笄者靜心聆聽。
最后就是及笄者向在場參禮者作輯以示感謝,禮成。女子及笄者,從最開始的垂發(fā),到一步步的加發(fā)笈到發(fā)釵到發(fā)冠,通過更換不同的發(fā)笈來象征著及笄者從孩童到成人的蛻變;從彩色明亮的襦裙到深色的曲裾深衣到大袖禮服,象征著從少女的青澀到成人的端莊與美。
可以說,古代的及笄禮是一件對所有女子來說意義重大的事,這標(biāo)志著她們從少女變成的大人,讓她們認(rèn)識社會角色的轉(zhuǎn)變,讓她們認(rèn)識到從及笄那一刻起她們就要擔(dān)當(dāng)起自己該有的責(zé)任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1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