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原因(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隋煬帝征服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影響隋朝的邊疆穩(wěn)定。而且高句麗侵犯隋朝遼東地區(qū)。隋煬帝在開通大運河和大興土木工程以后也想開疆拓土。但是當時隋朝的經(jīng)濟實力不具備征伐高句麗的能力。隋煬帝三次強征高句麗耗費了國力。成為了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隋朝建立之初,其領土橫跨亞洲北部的突厥,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300年的分裂局面,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對于隋煬帝,僅在位14年,修運河、建糧倉、補長城、擴驛道、征高句麗,做了很多帝王一輩子也未必能完成的事。有人評價他“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也有人評價他:“好治書修撰,自經(jīng)術、文章、兵、農(nóng)、地理、醫(yī)、卜、釋、道乃至蒱博、鷹狗,皆為修書,無不精洽”。
公元611年,隋場帝第一次下令出兵征討高句麗,號召“天下富人,量其資產(chǎn)”。隋朝調(diào)動大軍113萬人和200多萬的民夫,大軍分成24路,“每天遣發(fā)一軍,每軍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兵鋒直指占據(jù)遼東的高句麗。這次出征,規(guī)模龐大,隋場帝動員了全國所有能征調(diào)的軍力、民力,傾巢而出,“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可謂是舉國之力。
隋煬帝為了對付一個小國高句麗,竟然不惜用國家命運為之一搏。一直以來,人們認為隋煬帝昏庸無道,師出無名,好大喜功。甚至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嘲諷他為了博得后世的贊譽,開疆擴土,窮兵贖武,竟然敢三次征討高句麗,可謂勞民傷財。
那么,隋煬帝三伐高句麗,是他自己好大喜功,還是另有原因?我們先來看看高句麗的所作所為。
1.南北朝時期,中原動蕩不安,對邊疆控制力下降
南北朝時期,那時的中原還處于分裂狀態(tài),沒有出現(xiàn)統(tǒng)一的王朝,但是高句麗依然和各王朝保持臣屬關系,即高句麗同時接受南朝北朝的冊封。
但是這些王朝分互相爭斗不止,這就導致對邊疆的控制力下降,對高句麗的控制也更加放松。比如,高句麗王被封為護東夷校尉、領護東夷中郎將等職,這就給了高句麗王領導周圍各族的權力,實力大增。
離高句麗最近的北魏王朝也對高句麗采取了縱容政策,這也進一步提升了高句麗的擴張野心。因為北魏面臨著其他王朝的壓力,也無力消滅高句麗。
而南朝也希望利用高句麗來遏止北朝勢力南下,也對高句麗采取了縱容政策。據(jù)記載,南朝的宋文帝北伐時就得到了高句麗國王高璉的援助,“欲北伐,詔璉送馬,璉獻馬八百匹”。
2.高句麗雖然對中原王朝稱臣納貢,但經(jīng)常搞一些不守“臣節(jié)”的舉動
就北朝而言,自從魏世祖冊封高句麗王以后,雙方就一直保持著君臣關系。雖然高句麗對北魏稱臣納貢,但是高句麗不守“臣節(jié)”的事屢見不鮮。據(jù)《魏書·高句麗傳》記載:
公元436年,北魏兵臨北燕城下,北燕末代國君馮弘出逃。北魏追討馮弘之時,高句麗竟敢公然接納馮弘,雙方關系一度十分緊張,差點因此交戰(zhàn);
魏顯祖時,高句麗拒絕聯(lián)姻;
魏高祖時,高句麗拒絕送世子入朝;
魏世宗時,高句麗連朝貢禮品都不送。
就算到了后來的隋朝,高句麗還敢破壞隋朝與東北地區(qū)的正常往來,阻擋隋朝使者前往東北地區(qū)行使使命。
其實自東漢之后,一旦中原有事,高句麗就想著擴張,他們知道中原王朝已無力干涉。只是到了隋朝,中原出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的王朝,高句麗表面上懾于大隋王朝強大的國力,依然對隋俯首稱臣,朝貢禮品,并繼續(xù)向隋派遣使者,接受著隋朝的冊封。但在背地里,高句麗卻與隋朝的敵對勢力相勾結,比如與南方的陳朝和北方的突厥等組成反隋戰(zhàn)略同盟。
1.高句麗勾結陳朝組成戰(zhàn)略同盟,聯(lián)合抗隋
在隋朝初期,隋朝幾乎是四面受敵。北有突厥,南有陳朝,西有吐渾,東北有契丹、高句麗以及北齊余黨等。在陳朝、吐渾、突厥等問題都沒解決的情況下,隋朝對高句麗的各種舉動一直都隱忍不發(fā)。
據(jù)《陳書》記載:“至德三年十二月癸卯,高句麗國遣使向陳獻方物”,高句麗向陳朝進貢,試圖拉攏陳朝遏制隋朝。好在隋文帝審時度勢,集中優(yōu)勢兵力,首先解決吐渾和陳朝的問題。
陳朝被隋文帝滅亡后,高句麗王十分驚訝,據(jù)《隋書·高句麗傳》記載,高句麗王立即“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高句麗如此整軍備戰(zhàn),害怕受到隋朝的打擊。由此可見,高句麗與陳朝一定存在著針對隋朝的同盟關系。
2.高句麗與突厥潛通,也引起了隋朝的警惕和不滿
開皇三年,隋文帝出兵北伐,擊敗突厥。東突厥可汗向隋投降,俯首稱臣,并向隋上書:“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伏為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隋文帝封其為啟民可汗。
但是這個啟民可汗和高句麗一樣,都是表面上對隋稱臣,實則反隋之心不死。這樣一來,突厥和高句麗達成默契,二者在針對隋朝的問題上,有著共同的利害關系。所以,高句麗和突厥暗通密謀,雙方經(jīng)常互派使者。
突厥對隋稱臣之后,高句麗的種種舉動都引起了隋朝的強烈不滿。比如,隋煬帝在啟民可汗帳內(nèi)竟然了發(fā)現(xiàn)高句麗使節(jié),雙方有使節(jié)交往的事情也被抓個現(xiàn)行。通過這件事,隋煬帝也得知高句麗和突厥一定有瞞著他的秘密。
隋煬帝直接在啟民帳內(nèi)警告高句麗使者:“爾還日語高句麗王: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如啟民。茍或不朝,將帥啟民往巡彼土?!币馑际恰澳慊厝ジ嬖V你的高句麗王:不要心猜忌慮,只有回報朕養(yǎng)育之恩的禮儀,朕會象看待啟民一樣對待你們。但是,如果不來朝見,朕將率領啟民去巡視你的領土?!?/p>
隋煬帝說這些話,就是想表明隋朝與突厥的關系十分要好,告訴高句麗不要在中間挑撥離間,其實就是警告高句麗不要想著與突厥聯(lián)盟,否則就會對你不客氣。
隋煬帝最終決定出征高句麗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震懾周邊的突厥等國,使之不敢起反叛之心。
3.高句麗公然挑戰(zhàn)隋朝的威嚴,在朝鮮半島引起戰(zhàn)爭
隋朝已經(jīng)征服東西突厥,降服西南,打通西域。四夷威服,但舉目四望,就剩下高句麗不想臣服,還經(jīng)常搞小動作,嚴重威脅了隋朝的對外戰(zhàn)略。
朝鮮三國中,高句麗占據(jù)中國東北的東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領土最多,所以高句麗也是朝鮮三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高句麗自持兵強,于是在朝鮮半島,高句麗開始不斷地南下擴張,想侵吞百濟和新羅。
百濟和新羅都是隋朝的封臣,每年都要向隋進貢。面對高句麗的進攻,百濟和新羅只得向隋朝求援。高句麗的這些舉動是公然挑戰(zhàn)隋朝的威嚴,隋朝也不能坐視不管。
4.高句麗是農(nóng)耕民族,不是游牧民族,它最需要的就是土地
公元五世紀初,高句麗就吞并了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帶方郡,進而控制了遼河流域。高句麗利用遼河流域的地理特點——易守難攻,這就加強了自身的防守能力。而且遼河流域土地肥沃,有利于發(fā)展生產(chǎn),促進自身經(jīng)濟發(fā)展,大大增強了高句麗的實力。
高句麗不同于突厥、契丹這樣的游牧民族,它也是農(nóng)耕民族,那么它對土地就十份地向往。而且,高句麗的人口超過了三百萬,有著相對完善的文字、規(guī)章和禮樂制度。對于中原王朝來說,這是一個不得不要去在意的威脅。
高句麗所控制的遼東地區(qū),是指今遼河流域及其以東廣大地區(qū),對于中原王朝來說,在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方面意義重大。當年漢武帝之所以經(jīng)略遼東和朝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抗擊北方匈奴的戰(zhàn)略需要。
所以,我們可以批評隋煬帝軍事指揮能力有限,致使隋軍慘敗,但不能簡單地把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歸咎于他個人的“好大喜功”。面對高句麗這樣一個農(nóng)耕政權,盤踞在遼東沃土,對中原王朝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后來的唐朝也頻繁的東征,討伐高句麗。
唐太宗雖然也嘲諷過隋煬帝,但是他自己也數(shù)次出征,最終也未能踏平高句麗。同隋朝一樣,唐朝也是先擊敗突厥,然后用兵西域,穩(wěn)定西方和北方后,最后劍指高句麗。
唐高宗時期,唐軍水陸并進,兵臨平壤城下,圍困平壤數(shù)月,高句麗僧人信誠打開了城門,唐軍沖入城內(nèi),最終得以平定,高句麗從此徹底地消失于歷史的塵埃之中。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1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