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難萬難不離嶗山誰說的(千難萬難不離嶗山)
青島民間流傳一句俗語,“千難萬難不離嶗山”,反映了一方水土的民風情結。這句話相傳是明朝嶗山異人胡嶧陽說的,并有聯為證:“儒也為儒,仙也為仙,精神與墨水同長;歉而不歉,亂而不亂,唯居之嶗山最穩(wěn)。”這種精心研究《周易》得出的結論,蘊藏了嶗山是“風水寶地”的涵義。
“千難萬難不離嶗山”,是青島地區(qū)口口相傳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有一部分年長者還能說出另外半句:“大欠不欠,大亂不亂,”。
可能有人以為是青島人的戀家與自賣自夸,就像某領導在某報的頭版頭條的16字評價一樣(這個不便于展開講),認為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綜合征。其實這是不了解青島的歷史掌故才會有這種想法。
這句話,最早的提出者,是先賢 胡嶧陽 。
青島即墨地區(qū)的胡三太爺廟、城陽區(qū)的 胡嶧陽文化、胡嶧陽路,都是為了紀念胡嶧陽。
胡嶧陽塑像
胡嶧陽,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生人,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少年時代,胡嶧陽發(fā)奮讀書,16歲時去萊州府應童子試。監(jiān)場官吏強令考生解衣搜身,胡嶧陽對此十分反感,怒道: “視士子如盜賊,何以為國求賢才!” 于是拂袖而去,立誓終身不仕。
從那以后,胡嶧陽精研《周易》和理學,終成一代理學大家,并在家鄉(xiāng)設館授徒,著書立說,以他的博學和智慧造福一方民眾,也成就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有一年,嶗山地區(qū)發(fā)大水,胡嶧陽憑借豐富的知識預測了洪水的發(fā)生,提醒鄉(xiāng)親提前上山避水,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損失。因為擔心洪水再次發(fā)生,很多鄉(xiāng)鄰就想遷居到別處。
胡嶧陽勸阻大家說:嶗山東臨大海,有洪水只是暫時的,因為洪水會很快流入大海。而且嶗山北接陸地,土地肥沃,適合耕種,又有崇山峻嶺作為依靠,可以抵御外敵,所以嶗山真正是一塊風水寶地,于是提筆寫下了“ 大歉不歉,大亂不亂,千難萬難,不離嶗山 ?!?/p>
按照現今的觀點,從“天時、地利、人和”的簡單、大眾化的角度去考察嶗山,同使用周易的古老方法,有著異曲同工、殊路同歸的效果。
胡嶧陽在家鄉(xiāng)著書立說,以教學授徒為業(yè),雖然家境清貧,卻堅守“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芥不與,一芥不取”的持身之道,為后人樹立了淡泊名利、德行高潔的道德典范。
他的主要著作有《易象授蒙》《易經征實解》《解指蒙圖說》《柳溪碎語》《寒夜集》《偶爾吟》《竹廬家聒》《友義》等十余部,在敦宗睦族、交友處世、修身養(yǎng)性、孝老養(yǎng)親等方面,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指導和啟示意義。
從那以后,“千難萬難,不離嶗山”的說法就在當地流傳開來,到今天已經成為一句俗語廣為人知,它承載著人們對于家鄉(xiāng)堅定不移的眷戀和信念。
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胡嶧陽溘然長逝,終年79歲。他的好朋友蔣青山用一副對聯概括了他的一生: “歉而不歉,亂而不亂,居之惟嶗山最穩(wěn);儒也為儒,仙也為仙,精神與墨水同長?!?/strong>
在今天的城陽,關于胡嶧陽的傳說還有很多很多。2014年,胡嶧陽傳說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千難萬難不離嶗山”,簡簡單單的八個字,概括出嶗山山脈區(qū)域宜居宜業(yè),風水寶地的特征,也透露著當地人對這片山海的深情。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1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