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石有資格嗎(比封狼居胥還高的封號)
“燕然勒功”,典出《后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記功。后泛指建立或成就功勛,亦稱為“燕然勒石”。
“燕然勒功”,典出《后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記功。后泛指建立或成就功勛,亦稱為“燕然勒石”。2017年8月14日,內(nèi)蒙古大學(xué)蒙古學(xué)研究中心對外宣布,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nèi)蒙古大學(xué)蒙古學(xué)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xué)合作實地踏勘。
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國舅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
經(jīng)過認真辨識,初步確認在蒙古國杭愛山一支脈上的這一石刻即著名的班固所撰《燕然山銘》。
“燕然勒功”,典出《后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
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記功。后泛指建立或成就功勛,亦稱為“燕然勒石”。
東漢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派遣刺客刺殺太后幸臣劉暢,嫁禍蔡倫,后因事泄獲罪,被囚于宮內(nèi)。
竇憲自知忤怒太后,恐難保全,請求出擊北匈奴以贖死(這里暫且不談竇憲的為人,我們只談戰(zhàn)爭功績)。
恰好碰到匈奴內(nèi)部分裂,當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正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
于是東漢朝廷便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兵分三路,向北匈奴發(fā)起總攻。
第二年,也就是永元二年(公元90年),竇憲、耿秉、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南匈奴單于屯屠河,南匈奴左賢王安國,這三路大軍在涿邪山會師。
竇憲與北匈奴單于在稽落山作戰(zhàn),大破匈奴敵軍,敵軍潰敗,北單于趁夜遁逃。竇憲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私渠比鞮海,此地已經(jīng)距離邊塞將近三千里了。
這一戰(zhàn),共斬殺北匈奴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余萬頭,北匈奴歸降大漢的前后約有二十多萬人。
于是竇憲,耿秉與部眾登上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在山上立刻石碑,令中護軍班固作銘文記載漢家的功業(yè)威德。
原文如下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納于大麓,維清緝熙。
乃與執(zhí)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于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
元戎輕武,長轂四分,云輜蔽路,萬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jīng)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鍔。
然后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于是域滅區(qū)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
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qū)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
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
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至此之后,勒石燕然也和封狼居胥一樣,成了古代將士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1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