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況下用足下(足下的意思是什么)
足下是一個詞語,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如大將軍足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足下,常用于對平輩或是朋友之間的敬稱.來歷:春秋時代,晉國的晉獻公因為寵愛驪姬,導致太子申生自殺,另外的兩個兒子重耳與夷吾則.
古代書信及當今港澳臺、海外華人的書信中,常常用到“足下”一詞,它究竟是什么含義呢?與腳有什么關系?
足下,從其本義看,就是“腳底下”的意思。如老子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意思是說劉蘭芝腳下穿著絲鞋,頭上戴著嵌有玳瑁等名貴寶石的頭飾),說的都是“腳底下”。足下的本義何時發(fā)生演變?據(jù)南朝劉宋時期劉敬叔編著的《異苑》記載,此詞與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密切相關。
當時晉國內亂,晉獻公之子重耳被迫逃亡在外,他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甚至到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地步。一次,重耳餓的幾乎暈過去了,隨行的大臣介之推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熬成肉羹,給重耳服下,才保住其性命。
重耳流亡19年后,回晉國做了國君,犒賞了與他一起流亡的隨從,不知什么原因卻遺忘了介之推,而介之推既不向國君討賞也不邀功,悄悄和老母親隱居在了綿山(在今山西介休境內)。
這天,重耳猛然想起介之推割肉救己之事,這才記起沒有給他封賞,心中十分愧疚,經(jīng)過一番打聽,才知道他已去了綿山。于是就親自跑去請介之推出山做官,但介之推與老母親藏匿起來,就是不見重耳。
無奈之下,重耳命人放火燒山,想逼介之推下山。大火過后,人們發(fā)現(xiàn)介之推背著老母親燒死在柳樹之下。重耳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后悔的掉了眼淚,命人厚葬了介之推母子,并砍下柳樹枝桿,做了雙木屐穿上,每當想起介之推,他都俯首拍著雙膝,對著木屐嘆道:“悲乎,足下,悲乎,足下!”情真意切,聽來感人。
《異苑》本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但是,重耳“足下”的故事卻很感人。于是將其引申開來,將“足下”一詞變用于交往,成為下級對上級的尊稱或同輩之間的互稱。但有人認為這一說法不正確,“足下”一詞古已有之。
如:樂毅《報燕惠王書》云:“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贝颂帪橄录壏Q呼上級的尊稱。裴骃注解《史記》“秦始皇本紀”時引用蔡邕的話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zhí)事,皆謙類。”
指出這些稱呼都是敬稱;又如司馬遷《報任安書》首句四字即直稱任安為“少卿足下”,可見秦漢時期同輩之間稱“足下”已很普遍了,至魏晉時期,朋友互稱足下更為尋常。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云:“足下昔稱吾于穎川,吾常謂之知言?!比绱丝疵祝⒆阆隆弊鳛榕蟀l(fā)之間的謙稱,早在《異苑》作者之前就已普遍便用,以至成了書信不可或缺的敬詞,是否真的與重耳的“足下”有關,還真不一定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1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