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小學必背古詩之惠崇春江晚景賞析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是一首很簡單的寫景詩,全詩寫得是通俗易懂,明白如畫。而小學生的問題看起來也很幼稚:“春江水暖鴨先知,為何不是雞和鵝,非得是鴨?”
小學生讀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問為何不是雞和鵝?難倒學霸媽
在當了多年語文老師后,筆者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小學生的很多問題,咱們真的不一定答得上來。
還記得當年第一次教柳宗元的《江雪》時,就有位小朋友問我:“若是寒江下有魚,怎么可能沒有水鳥覓食,怎么可能會千山鳥飛絕;既然無鳥就是無魚,那老人為何還要獨釣寒江雪?”
對于這個問題當時我想當然地說了一句:“這就和姜太公釣魚一樣,目的不在于魚?!?/p>
然后又被這位學生懟了回來,他表示:“姜太公等的是周武王,可是柳宗元詩中的老人難度還想等來唐王嗎?”
我突然明白了,不認真把詩中的意境解釋清楚,是無法過這位小朋友這一關(guān)的。
于是我便耐下心來,好好地跟他說了說這首詩是為了描寫自己的孤獨。
近期有位家長也找到了我,因為天天陪孩子在家里上網(wǎng)課,這位家長實在沒辦法來求助了。
說起來,這孩子的媽還是位理科學霸,回答其它學科的問題都沒問題,唯獨對古詩詞她真的不知道該拿古靈精怪的孩子怎么辦。
當天他們學的是一首蘇軾的千年經(jīng)典,詩很簡單,是我們小學時必背古詩之一,讓我們來讀一讀: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北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是一首很簡單的寫景詩,全詩寫得是通俗易懂,明白如畫。而小學生的問題看起來也很幼稚:“春江水暖鴨先知,為何不是雞和鵝,非得是鴨?”為何不是雞?
這個稍稍想一下就能明白,雞是不會游泳的,它自然不知道江水已暖了。那為何不是鵝呢?學霸媽帶著這個問題趕緊翻書,后來她才明白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一首題畫詩。
畫的作者是當時的高僧惠崇,畫的名字叫《春江晚景》,所以蘇軾寫的應該就是畫上畫的,也就是畫中應該是有一群水鴨在江水中嬉戲。
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只要明白了這是一首題畫詩,就能回答得出來。但孩子又問了第二個問題:“正是河豚欲上時是不是說明畫上也畫了一只河豚”?
這個問題就讓人有些為難了?;莩绲倪@幅《春江晚景》圖早就失佚了,不過按照正常的繪畫邏輯,誰畫江水會畫上一只河豚呢?
所以一般來說,老師們在解釋這一句時,都認為“河豚欲上”之景是詩人的想象。
孩子看似很白癡的問題,其實三兩下就道出了這首千古名作真正牛的地方。
這首詩最牛的地方不是因為寫的景色有多么美麗,筆法有多么出神入化,而是在于蘇軾把虛實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用到了極致。
江水上有一群野鴨子是寫實,但鴨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暖意,這是詩人的想象,正如河豚欲上一樣。
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這種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藝術(shù)境界,正是這首詩能成為千古名作的原因。
其實這種“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寫法,在唐詩宋詞中有很多,比如杜牧的“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寫的就是大雁知道了水暖。
而孟郊在《春雨后》一詩中,則認為“何物最先知?虛虛草爭出”。
所謂詩性,就是詩人通過對這個世界敏銳的感知能力,用詩意的語言加上想象,將一般人所見所聞寫出美感。
我們看到一群水鴨,或許不會想到春江水暖,看到江水,或許不會想到河豚欲上,但詩人們會,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之一。
這就是一個孩子問的白癡問題,道出的詩之真意。蘇軾這首詩,大家現(xiàn)在真的讀懂了嗎?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