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永不通婚的3對姓氏(鄭姓和哪個姓是世仇)
鄭姓和施姓不通婚。明末清初,施瑯早前是明朝重要將領,1638年投到鄭芝龍門下當部將,每次作戰(zhàn)都屢立戰(zhàn)功。
姓氏是我國流傳上千年的歷史傳承,根據記載,我國最早期的姓氏起源,是原始部落,最初是以圖騰作為代表,后來才逐漸演變成漢字的。
在古時候,姓氏的產生,是為了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和不同氏族之間的血緣關系和通婚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代表。
但在歷史的轉化中,姓氏不斷分為上百種或者上千種,其中還有一部分姓氏秉承著老祖宗傳下來的規(guī)矩,不得與某些姓氏通婚,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第一對,鄭姓和施姓不通婚
明末清初,施瑯早前是明朝重要將領,1638年投到鄭芝龍門下當部將,每次作戰(zhàn)都屢立戰(zhàn)功,一次受到朝廷的器重。
1646年,清軍入關后,利用鄭芝龍的聲望招攬他的舊部,施福、施瑯等人率十一萬三千精兵歸順清廷,后因遭到清將李成棟的暗算,施瑯又轉為投到明朝鄭成功門下,成為了他手下一名得力助手。
1651年,清軍攻入廈門,施瑯率并奮力作戰(zhàn),卻不想因此遭到了鄭成功的芥蒂。
其實在廣州時,施瑯就提醒過鄭成功,后方兵力單薄,很容易讓清軍攻破,但鄭成功當時并沒有聽進去,結果施瑯字字應驗。
雖然事后鄭成功論功行賞,獎勵了兩百兩白銀給他,但卻并沒有歸還兵權。
1652年,施瑯因個人恩怨斬殺鄭成功手下愛將曾德,這一次更加激化了兩人之間的矛盾,鄭成功大怒,欲誅施瑯全家,最后只有施瑯一人逃出,父兄皆死在鄭成功手下,此后這兩個姓氏便結下大仇,不得通婚。
第二對,岳和秦不通婚
說起這兩個姓氏,就不得不提到岳飛和秦檜了,他們兩者,一個是大忠臣,一個是大奸臣,從1123年到1140年,岳飛先后四次從軍,參加大小戰(zhàn)役不下百次,收復襄陽六郡,鄭州,洛陽等地,后又大敗金軍。
但我們也知道,就在這段期間,岳飛受到秦檜的陷害,以謀反的罪名將其入獄,岳飛之子,張憲都在其中,1142年一月,宋高宗聽信秦檜等人讒言,下令賜死岳飛張憲。直到1162年,宋孝宗即位,岳飛冤案終于得到平反,下令將岳飛墓移葬在西子湖畔的棲霞嶺,之后全國各地的秦檜跪相就出現(xiàn)在岳飛的神像前。
第三對,曹姓和操姓不通婚
東漢莫名最出名的風云人物肯要數(shù)曹操了,就連小學課本上都有學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8年,曹操廢除三公制,并自立為宰相。
同年,曹操大軍攻入湖北襄陽,大敗劉備,本想一舉攻下赤壁,但不想劉備孫權聯(lián)手,讓他再次吃了大虧。
公元220年,曹操率部隊回洛陽,沒多久就在病逝了,他死后,同年十月,曹丕自立為帝,取代漢朝,并追封曹操為武皇帝。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讓位,登基后改國號為晉,他本是曹魏權臣司馬昭的長子,在司馬昭死后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但他的野心卻要比自己的父親還要大。
在司馬昭死后不久,就廢了皇帝自立,而曹氏子孫為了躲避司馬昭的趕盡殺絕,紛紛改名換姓。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操姓,因為曹和操同音,所以自古以來,這兩家就是本家,自然也就不能通婚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8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