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會南京的地理位置(南京在哪個省份的城市)
南京位于江蘇省的最西南端,北與安徽省滁州市接壤,西與安徽省馬鞍山相連,南與安徽省宣城市毗鄰,而被安徽省從北、西、南三面環(huán)抱。
省會,是一省之樞紐所在,通常都是該省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中心,而對省內的其他城市有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因此,省會理想的位置應位于該省的地理中心,而南京作為江蘇省會,其地理位置比較尷尬。
南京位于江蘇省的最西南端,北與安徽省滁州市接壤,西與安徽省馬鞍山相連,南與安徽省宣城市毗鄰,而被安徽省從北、西、南三面環(huán)抱。將南京版圖并入到安徽,也找不到一點違和之感。
無論是鐵路規(guī)劃還是公路的規(guī)劃,也都會以省會為樞紐。而令江蘇省比較尷尬的是,江蘇省另一唯二的國家級交通樞紐--徐州,也位于江蘇省的最邊角(江蘇省最西北端)。
故而,途徑江蘇省的國際級鐵路、公路,都會以南京、徐州作為連接城市,這幾乎算是與江蘇省擦肩而過。
作為江蘇省內部的交通規(guī)劃,從江蘇省北部的徐、連、淮、宿等市到南京,其地理上的最短距離都要途徑安徽省。
故而,江蘇省要規(guī)劃省內道路,也往往要經過安徽省。再則,安徽省南部離南京的距離,也遠比江蘇省北部離南京的距離要近。
從經濟輻射能力上看,南京對安徽南部的經濟輻射能力遠遠大于其對江蘇省北部的輻射能力。甚至有江蘇人感慨,南京的地鐵都修到了安徽省。
而江蘇省北部的交通,尤其是鐵路交通(高鐵)相對來說比較滯后,而與江蘇省的經濟地位并不能完全匹配,其問題的癥結就在于江蘇的腹里缺少交通國家級樞紐中心城市。
因此,盡管南京的文化底蘊在我國城市中數一數二,但江蘇人對南京作為省會還是有所埋怨,甚至戲謔南京為“徽京”。
江蘇人也最熱衷討論“南京直轄”、“江蘇省會搬遷”等話題。從地理中心上看,淮安--揚州更適宜作為江蘇省會。
但江蘇省的經濟重心在江南地區(qū),而將行政中心搬遷到江北,新省會在短期內很難產生較強的經濟帶動力。
如此,新省會不但會從周圍城市身上吸血,也會使江南地區(qū)更產生離心力。那么,以淮安--揚州為中心的江蘇新省會就會成為另一個“霸都”(合肥)。
最容易讓人接受的方案,就是江蘇省會仍留在江南,但樞紐中心向東移??墒?,南京之于江蘇,就如同西安之于陜西、成都之于四川。
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南朝詩人謝朓有詩云:江南佳麗地、金陵(南京)帝王州...。
南京在歷史上是整片江南的國都所在,其歷史文化底蘊并沒有其他城市可以撼動。只要南京沒有成為直轄市,而仍在江蘇轄內,江蘇省很難割舍掉南京,而取其他城市為省會。
故而,為了減緩南京作為江蘇省會,而對其他江蘇城市輻射力不足的困局。最為可行的方案,就是南京與鎮(zhèn)江合并,而將交通樞紐中心移到鎮(zhèn)江。
鎮(zhèn)江的面積只有38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為320萬,是江蘇省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級市。而南京又是省會城市首位度排名倒數第二的城市,在濟南合并萊蕪之后,南京也很難不對鎮(zhèn)江心動。
鎮(zhèn)江在文化上也與南京更為貼近,鎮(zhèn)江與南京雖然在地理上地處江南,可是在語言風俗文化上卻更貼近江北,而屬江淮文化區(qū)(楚文化)。
歷史上幾次大規(guī)模北人南遷,寧鎮(zhèn)一帶都是北人南渡的第一落腳地,故而,寧鎮(zhèn)才漸由吳文化區(qū)轉為江淮文化區(qū)。
鎮(zhèn)江(京口)作為江北通往江南的渡口,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也一度在南京之上。三國東吳在江南最早的治所,就位于鎮(zhèn)江。
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有一篇著名之作《登京口北固山懷古》,就是在鎮(zhèn)江憑吊古跡,感思孫權在鎮(zhèn)江(京口)建立霸業(yè)、劉裕從鎮(zhèn)江北伐的英雄往事。
除此之外,東晉時期的祖逖北伐(“聞雞起舞”的主人公),南唐時期的李昪平定楊吳內亂等等,都是以鎮(zhèn)江為立足地。
王安石也有關于鎮(zhèn)江的著名詩篇: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我國近代以前的經濟大動脈--京杭大運河,也是經鎮(zhèn)江--揚州而過長江。京杭大運河貫穿江蘇全省,而最繁華的一段便位于江蘇省。江北的揚州、淮陰(淮安)而與蘇州、杭州并稱為運河四都市。
南京與鎮(zhèn)江合并,既可以提升南京的省會城市首位度,又能以鎮(zhèn)江為交通樞紐中心而提升南京對江蘇北部的經濟輻射力度,而降低江蘇人對南京作為省會經濟輻射力不足的埋怨。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