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是土豆嗎能生吃嗎(關(guān)于洋芋的“身世”和吃法)
洋芋是土豆嗎能生吃嗎(關(guān)于洋芋的“身世”和吃法),小編帶你了解更多相關(guān)信息。
秘魯南部地區(qū)安第斯山脈3800米高的喀喀湖一帶,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的印第安居民,最早發(fā)現(xiàn)并食用了野生洋芋。
16世紀(jì)中期,洋芋被一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當(dāng)洋芋花為裝飾品。后來,法國一位農(nóng)學(xué)家經(jīng)過長期觀察和親身體驗,發(fā)現(xiàn)洋芋可以食用,還能做面包,法國農(nóng)民才開始了大面積種植。19世紀(jì)初,俄國彼得大帝到歐洲游歷,花重金買了一袋種在宮廷花園,后來逐漸在民間種植。
洋芋作為一種高產(chǎn)農(nóng)作物,在人類進程中,尤其是戰(zhàn)爭和饑饉年代,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什么時候傳入中國,尚無判定,但從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卷二十八記載的下述一段話: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 根圓如雞卵,內(nèi)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 洗膩衣, 潔白如玉?!笨梢姡笥蟮囊M在1633 年前無疑。
洋芋學(xué)名“馬鈴薯”,此稱最早見于康熙年間《松溪縣志食貨》。
在中國,洋芋別名不少。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薯仔”、云南稱“洋芋”……我們老家農(nóng)村,稱“芋頭” ,別處稱“芋頭”或“芋艿”的另外一種植物,我們稱“毛芋頭”。
洋芋進入到中國人的食譜后,一度撐起了飯桌的半壁江山。饑荒年月,在我們云南人碗中的地位,僅次于米飯和包谷。
我的故鄉(xiāng)地處壩區(qū),洋芋是稀缺品。四五公里外有一些山地歸我們村管理,我小的時候,每年秋天,可以可以分到出自山地的洋芋。但畢竟“僧多粥少”,沒幾天就吃完了。好在會有遠(yuǎn)處的山民用馬車、手推車運來村里的街子上兜售。說是兜售,其實也賣不得什么錢。
那個年代,誰家都沒錢,買洋芋也用不著錢,有大米就可以了。壩區(qū)缺洋芋,山區(qū)缺米,物物交換,各取所需。一斤大米換三五斤洋芋,誰劃算誰不劃算,沒有人計較。
洋芋不常有,換起來比較耗時間。排隊換洋芋,跟過年前在供銷社排隊割肉差不多麻煩。
為了不造成浪費,去洋芋皮不是削,而是刮。一把銅殼小刀,把我從童年帶到少年再帶到青年,不知道刮了多少洋芋皮。新洋芋肉嫩皮薄,刮起來不費勁,刀都不需要,用破瓷碗片足矣。量多的時候,放在糞箕里反復(fù)揉,皮就揉掉了。新洋芋用酸菜炒,再放水瀆熟,開胃下飯的尤物,一年難得吃幾回。
長期刮老洋芋皮,兩個拇指變成了黑黃色,也起了皺,涂多少肥皂都難清洗。洋芋吃到后面,不再飽滿,皮也刮不下來。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換個吃法:煮熟撕皮后再炒。
在甑子底下煮洋芋的日子,撕洋芋皮、倒洋芋皮又成了我放晚學(xué)回來之后最重要的家庭作業(yè)。撕洋芋皮之前,母親安排我挑一小半碗醬出來,準(zhǔn)備炒洋芋用。我們家的辣醬,為任何菜提味,都是上品。但天三六百日吃醬炒洋芋,也會膩的。一次,母親忙著去收“小春”,我自作主張,將生洋芋切成丁,炒半熟后再放甑子里蒸,就這么隨意一弄,被大人夸了好半天。當(dāng)然,那個“發(fā)明創(chuàng)造”還沒有來得及發(fā)揚光大,我就離開家鄉(xiāng)在外求學(xué)了。刮洋芋皮之事,也就告了個段落。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小時候煮熟去皮掏碎后炒出來的洋芋,在餐館叫“老奶洋芋”,只是我們自己做的,油水少了一點,配料也單一,吃起來不如餐館的香。
“老奶洋芋”,因口感綿密,稀軟,不費牙力而得名,屬云南美食之一。做法十分簡單:煮熟的洋芋,研成泥狀,放入加了動物油的熱鍋里翻炒均勻,加蔥花炒拌,一兩分鐘即可。不用成泥狀,用鍋鏟壓扁也可以??谖吨氐脑挘杉痈衫苯?、花椒和蒜末炒。若需水潤一點,加冷水燜一到三分鐘。
老家紅白喜事有個傳統(tǒng),“散客飯”家家都會備這幾道菜:粉蒸肉、粉蒸排骨,里面攙藕片、蠶豆、茶豆或洋芋。大多打包回家慢慢吃。這一傳統(tǒng)一直沿用至今。藕片、蠶豆、茶豆用的人家不多,倒是洋芋一直在用。我們家不知什么時候起,逢年過節(jié),也有了這個習(xí)慣。
洋芋單獨粉蒸,腥味重,搭了五花肉(有時是前腿肉)或排骨,就不一樣了。父親是做菜行家,粉蒸洋芋自然不在話下:肉或排骨拌鲊末(或蒸肉粉),用咸醬油、紅糖、草果、八角等糟幾小時,洋芋放最下面;蒸的時候,洋芋照樣放肉或排骨下面,這樣保證肉或排骨里的油可以隨溫度升高滲透到洋芋里,肉不膩,洋芋香味也足。
父親的粉蒸洋芋,量大,從準(zhǔn)備食材到蒸熟需要4、5個小時。每一次,清晨6點半左右,他和母親就開始準(zhǔn)備,買肉、買排骨、削洋芋、腌制食材,上灶、出鍋,一個上午就過去了。多數(shù)時候,我們七事八事耽誤一下,中午時分才到得了娘家,出電梯,綿軟中透著米香的粉蒸洋芋就撲鼻而來了,格外溫馨。
“瓦溝洋芋”是什么時候在市場上亮相,沒做過調(diào)查,好象女兒剛上小學(xué),老家街子上就有這東西了。街上賣的“瓦溝洋芋”,削皮切瓦溝形狀,用清水浸泡去除表面淀粉后油炸而成,根據(jù)不同人的口味配蔥花、 折耳根、芫荽、鹵腐等調(diào)料。為了味兒更美,有些人還加雞精,我們自己炸了吃,簡單一些,香油、辣醬和一點點薄荷就可以了,避免了胃腸的不適,味道也可以。
醬炒洋芋片做法簡單,又不費時,就是那么一點辣醬和干椒,加工出來足夠惹人愛,因而成了我們餐桌的??汀D贻p那會兒,我喜歡做洋芋燜肉,和竹筍燜肉一樣的配料和方法,非常好吃,算我拿手菜。后來很少吃豬肉,這道菜也就沒有再出現(xiàn),現(xiàn)在忽然提起它,味蕾就有點耐不住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6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