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日語道別常用說法(撒呦哪啦是什么意思)
“撒喲那啦”「さようなら(SAYOUNARA)」雖然可以直譯為「再見」,但其實在中文里比較近似于「珍重再見」的感覺,因為在古時候日本交通不便,一但分開就不知下次會面是何時了。
“撒喲那啦”「さようなら(SAYOUNARA)」雖然可以直譯為「再見」,但其實在中文里比較近似于「珍重再見」的感覺,因為在古時候日本交通不便,一但分開就不知下次會面是何時了。在中國由于影視娛樂與日本文化時常有所關(guān)聯(lián),因此許多中國人即使沒特地學(xué)習(xí)日語也能理解一些簡單詞匯。
例如「卡哇伊(かわいい,可愛)」、「喔依西(おいしい,好吃)」、「阿哩嘎多(ありがとう,謝謝)」等等。
對于不諳日語的一般中國人而言若是要用日語來向他人道別說「再見」時,許多人第一都會想到「撒喲那啦(さようなら,SAYOUNARA)」這個詞。
但你知道其實日本人很少甚至不說「さようなら」的嗎?這次要介紹「さようなら」的背后含意及日本人很少使用的原因。
并且加碼告訴您想和日本人道別的話說什么才會顯得自然又不失禮喲!
撒喲那啦(さようなら)的涵義
“撒喲那啦”「さようなら(SAYOUNARA)」雖然可以直譯為「再見」,但其實在中文里比較近似于「珍重再見」的感覺,因為在古時候日本交通不便,一但分開就不知下次會面是何時了。
延伸到現(xiàn)在這個詞也變成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再見到對方,甚至永遠不會再相見的涵義。
對于日本人來說大概只有在幼兒園放學(xué)的時候會講「さようなら」來向老師道別,長大之后就幾乎很少會再用到這個詞。
也因為這樣「さようなら」換個角度思考也隱含著「不想再見到這個人」的感覺,所以除非是像分手之類的關(guān)系決裂,不然大部份日本人很少使用到這個詞了喔。
日本人常用的道別說法
那么日本人平常聚會要分開的時候都會說什么來道別呢?想和日本朋友說再見的時候又該說些什么好呢?
其實嚴謹?shù)娜毡救嗽诓煌瑘龊稀⒉煌瑢ο蟪Vv的道別用語也會不同,以下就案對象及場合為您介紹日本人平常的道別用語。
1.和朋友道別時
和較為熟識的朋友相約的時候氣氛自然,不用顧忌太多,道別時當(dāng)然也以輕松為主,不需太注意些小細節(jié)。
一般來說年輕人和中國一樣都常會講英語的「バイバイ(bye bye/掰掰)」或是「じゃ(jaa/先這樣)」、「じゃあね(jyaane/先這樣啦)」。
「またね(matane/下次再約)」等說法來替代「さようなら」。
或者是現(xiàn)在也有很多直接講「また連絡(luò)するね(matarennrakusurune/之后會再跟你聯(lián)絡(luò)的)」、「お元気で(ogennkide/多保重)」的日本人。
如果已經(jīng)有確定下次相聚時間的話則可以說「またあした(明天見/mataashita)」、「またらいしゅう(mataraisyuu/下周見)」、「また今度(matakondo/下次見)」等等。
2.離開工作場所時
如果是在職場上的話道別時的用語可就得多加小心了。
因為就連平輩同事都不能像和朋友對談一樣隨便講「またね(matane/下次再約)」或是「バイバイ(bye bye/掰掰)」之類的。
下班時如果要向同事或上司打聲招呼再離開,可以說「お先に失禮します(osakini-shitsureishimasu/不好意思我先走了)」或「おつかれさまでした(otsukaresama-deshita/您辛苦了)」。
若自己是上位者,對像是下屬的話,則可以說「ご苦労さまでした(gokurousamadeshita/辛苦你了)」。
若有在日本職場打拼的話千萬要注意一下對象的位階級別,以免失禮啦。
3.在日本觀光要告別時
不少人到日本觀光時,會順便拜訪日本的朋友,聚會完道別時就可以用上面提到的「バイバイ(bye bye/掰掰)」或「またね(matane/下次再約)」。
不過一般觀光客的話則大多不太需要會用到,除非是特殊場合或是遇到比較熱情的民宿老板、店家之類的。
這時候講再見可能又顯得有些感傷,講下次見可能又太過裝熟。
所以建議可以講「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arigatou-gozaimas/十分感謝)」、「楽しかったです(tanoshikatta-desu/我很開心)」來表達感謝及自己愉快的心情。
如果對方盛情邀約下次再來玩的話,也可以回「また是非(matazehi)」,表示自己有機會一定會再次到訪。
其實「さようなら」就像中文的「再見」一樣,很少聽到生活口語中有人使用,日本人生活中則大多喜歡講「下次見」或是「之后再約」之類的表示后會有期之意。
所以如果到訪日本時注意到周遭路人怎么都不會說「撒喲那啦」來向?qū)Ψ降绖e,誤以為彼此很不熟,其實只是換了個說法而已。
同時也更新一下自己的腦內(nèi)日語辭典,以后要向日本人道別時別再講「さようなら」啦!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