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少一句 人后忌三分的意思解讀(道德經(jīng)中最狠的一句話)
《道德經(jīng)》有云:唇齒之言,輕如鴻毛,利如尖刃,須自防之。“禍從口出”的道理人人皆知,但能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話說多了,惹出是非,徒增煩惱。心術(shù)歪了,為人不正,最后毀傷的是自己?!叭饲吧僖痪洌撕蠹扇帧?,管住嘴、守住心,才是最頂級的修養(yǎng)。
話少則是非少,心正則格局正。
《道德經(jīng)》有云:唇齒之言,輕如鴻毛,利如尖刃,須自防之。
“禍從口出”的道理人人皆知,但能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話說多了,惹出是非,徒增煩惱。
心術(shù)歪了,為人不正,最后毀傷的是自己。
“人前少一句,人后忌三分”,管住嘴、守住心,才是最頂級的修養(yǎng)。
前半句“人前少一句”,說的是人說話要有分寸,把握住“度”,給別人留面子。
宋代《館閣筆錄》記載:黃州有個小有名氣的文人朱耽,仗著自己文采不錯,經(jīng)常對各大流派的文學(xué)作品高談闊論、多加批判。
某天,朱耽在書攤上對一篇文章指手畫腳,認(rèn)為寫得很差。身旁的一位中年人笑瞇瞇聽了半天,問了他幾個關(guān)鍵問題,朱耽竟然被立刻問住,支支吾吾答不上來。
原來,朱耽根本沒讀懂這篇文章,只是浮于表面,不懂裝懂。等那中年人走后,有人才恍然認(rèn)出:那不是大文豪蘇東坡嗎!
蘇東坡文冠天下,卻對朱耽這樣的無名之輩寬容厚道,并沒有當(dāng)面批評,只是點到為止。
當(dāng)場看破,是本事;點到為止,是格局。
該收就收,多余的話一句不說,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知人論事,洞察其中奧妙即可,不必事事都挑明。給別人留面子,也是給自己留后路。
終南山上的歸云觀,懸掛著這樣一副對聯(lián)——
洞明世事自不語,清察人情默守心。
看慣人生百態(tài),明白是非曲折,還能忍住不說,才是真正的智者。
后半句“人后忌三分”,說的是沒人看見的時候,要自省自察,持心守正。
北京同仁堂,是全國最大的中醫(yī)老字號。在同仁堂的總部大廳,掛著一副百年牌匾——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strong>
受人監(jiān)督時,人人都能自律。可是在無人看見的時候,還能保持自律,那才真是本事。
相傳在同治年間,水患泛濫成災(zāi),華北、華中被洪水侵襲,大量藥材歉收,尤其是黃連的價格居高不下。
同仁堂是京城最大的藥材收購商,如果按市場價收購黃連,會導(dǎo)致制藥成本大大提高,很可能有破產(chǎn)風(fēng)險。
危急時刻,有人提議:不如拿往年的次品黃連冒充正品,雖然藥效差一些,但不是行家看不出差別。
同仁堂的幾位高層卻斷然拒絕。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做虧心事,自己心里清楚。
即使無人看見,也要持續(xù)不斷的自律和自省。不欺瞞別人,更不能欺瞞自己。
《中庸》有云:有所為,有所不為,此君子之道也。
人前少說一句,人后警醒自己,這才是成大事的格局和氣魄。
克制自己的言語,能讓你和別人相處時更有分寸、松弛淡定。
控制自己的內(nèi)心,能讓你做事恪守規(guī)矩,保持冷靜,從而把控自己的人生。
希望朋友們今后的生活都能少妄言、多警醒,化坎坷為坦途,你我共勉!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