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位多少年形成貞觀之治(李世民在位多少年)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中國代封建社會中有雄才大略的一位明君英主。他在位期間。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社會局面,歷史上稱為 貞觀之治”。
唐太宗依靠整個地主階級的有識之士管理國家,這是出現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馬列主義的觀點分析唐太宗的人才思想和人才政策,從而吸取和借鑒其精華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選拔人才一一胸懷博大,兼收并蓄
看重人才,視為棟梁。在封建主義社會,人才問題主要是官吏問題,要治理好國家,除了需要有一個英明的帝王之外,還需要有一批賢臣良將。唐太宗非??粗貎?yōu)秀人才,貞觀2年他說: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治理”,得士則昌,失人則亂”。
貞觀13 年他又說過: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賢才”。唐太宗把人才看成治國安邦的棟梁,這是他廣求人才、重用人才的前提。
求賢若渴。廣求賢才。唐太宗執(zhí)政期間,曾多次下達求賢舉才的詔令,足見他是求賢若渴唐太宗號召朝中大臣要善于發(fā)現和舉薦人才,他自己也留心觀察,一旦發(fā)現就破格提拔。貞觀2年。
他對身為左、右手的重臣房玄齡、杜如晦說: 今為仆射當助聯憂勞廣開耳目求訪賢哲?!彼鴨柤按蟪挤獾乱团e薦賢才的情況封說: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批評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洽者豈借才于異代乎?
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這就是通常說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可求全責備。馬周是一個普通的文人。生性曠達不羈唐太宗從他的奏折中發(fā)現了他的才干,使他受到重用官至宰臣之一的中書令。
唯才是舉,不避親仇。遵照古人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道理唐太宗在貞觀初年說:但能舉用得才,雖是子弟及有仇嫌,不得不舉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屬官。
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矛盾尖銳之時,他曾勸太子早下決心除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后,魏征成為階下囚。但唐太宗從各保其主、忠于主子的角度認識魏征的長處,而不計前仇,并加重用,使魏征官至宰臣之一。
對原太子府的其他文臣武將如王理、韋挺、薛萬、馮立等也皆委以重任可見唐太宗的豁達大度。與此同時對親屬中確有才的人唐太宗也敢于大膽使用。
如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兄長唐太宗想授予他司空的要職大臣高士廉以外戚不可重用的歷史教訓,加以勸阻長孫無忌,為避嫌也執(zhí)意推辭唐太宗說:聯為官擇人唯才是舉。今日所舉非私親也。
不分地域,不限門第。歷來的帝王在用人上都有狹隘的地方主義和門閥觀念。
唐太宗一改陋習。他出身關隴地主集團,但他克服了“關中本位思想”大量任用中原和江南的人士。他在位期間先后居相位的有25人關中貴族出身的僅有7人中原和江南出身的多達8人。
在門第方面,這些人大多數來自普通地主家庭。唐太宗在用人上打破地域和不計出身貴賤深得人心,對唐朝政權能夠取得廣泛的社會基礎迅速穩(wěn)定中原地區(qū)的政治形勢起了重要作用。
使用人才一一重用賢才,知人善任
德才兼?zhèn)洌p功罰罪。貞觀初年,吏部用人,只重“言詞刀筆”不重德行。唐太宗加以糾正。說:“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他對魏征說: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
唐太宗選官的標準一是德即道德品質這是政治標準二是才即知識能力:三是影行即實際表現和民眾的反映。在馬周的提醒下唐太宗認識到一個州官的優(yōu)劣,關系到幾個縣的治理好壞,因此,他親自掌握州刺史的選任工作。
唐太宗還十分重視對地方官政績的考核,他把州刺史和都督的姓名寫在室的屏風上記錄其功過得失以便根據實際表現及時升遷或貶黜。
知人善任。各取所長。能否知人和用人,是判斷一個君主賢明與愚昧的重要尺度。唐太宗有一個比較科學的人才觀,他說過: 人之行能不能兼?zhèn)潆蕹壠渌?。取其所長。俗話說知人才能善任,唐太宗對他的大臣們的長短都了如指掌,任用時揚長避短,各得其所。
房玄齡擅長出謀劃策,杜如晦擅長當機立斷,二人任尚書省的左、右仆射,相得益彰,珠連合成為唐太宗治理朝政的得力臂膀。
一視同仁。民族平等,唐太宗對用兵征服的或主動歸附的少數民族,都采取尊重的政策。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盡量使用少數民族的首領和上層統(tǒng)治分子為各級官員。還讓一些少數民族的首領在中央政府任職。
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被俘后。被任命為右衛(wèi)大將軍遷居到長安的突厥族各級首領多被任為將軍,更有一些少數民族出身的人。竟進入了唐太宗的核心集團如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等。
這些做法,在歷代以漢族為主的封建王朝中是絕無僅有的。唐太宗的民族友好政策。換來了一個空前遼闊的多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大帝國。
廣開言路,兼聽博采,隋朝滅亡的教訓之一是隋煬帝的暴虐,使群臣鉗口。唐太宗由此悟出必須求諫納諫的政治主張。他問魏征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
魏征說:聽則明,偏聽則暗”并舉例說明秦二世偏信趙高、隋場帝偏信虞世基結果不知天下反叛的實情,成為暗君昏主,以致身亡國滅。唐太宗對此引以為鑒。貞觀初年他對群臣說:若人主所行不當。
臣下又無匡諫,茍在阿順,事皆稱美,則君為暗主,臣為諛臣,君暗臣諛,危亡不遠?!币虼?,他要求大臣們務盡忠說,匡救朕惡”并表示終不以直言意輒相責怒。”納諫如流。獎罰分明。能否傾聽臣下的批評,是君主能否招致人才的關鍵,也是人才能否盡其才智的關鍵。
唐太宗要竭力開創(chuàng)一個君明臣直的政治局面,他是以善于用人和善于納諫互為表里的。貞觀元年他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因而要求臣僚們 值言鯁議”。在他的鼓勵下。朝廷上下直言進諫,成風氣。
對糾正錯誤妥善治理國家起了重要作用。唐太宗重賞和提拔那些直言諫諫之士,批評和懲罰那些阿諛奉承之徒。
愛惜人才一一尊重信任,關心愛護
以身作則君臣同心。唐太宗特別看重君臣之間的團結一致。貞觀元年他說過: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怎樣才能使君臣志同道合呢?他認為君主應該嚴以律己、以身作則。他說:君源也:臣,流也。
濁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為,何以責臣下之直平!必這正如我們現在說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先正已然后才能正人。
唐太宗在執(zhí)政前期和中期,在政治上能夠聽取大臣們的批評建議在生活上比較注意節(jié)儉這給文武百官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使朝廷上下同心協力,廉潔奉公。
用人不疑不信讒言。封建帝王對官僚們必須信任器重官僚們才會盡心盡力。隋場帝是反面教員他為人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競然殺了為相近20年的高穎掃滅陳國的大將賀若被隋文稱為“一只臂膀”的薛道衡等許多文臣戰(zhàn)將。
結果弄得眾叛親離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唐太宗的用人原則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說:得賢須認,既認須信既信須終”倘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隔,實為國之大害也。”他接受魏征的建議:“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
有人密告魏征謀反,有人要告房玄齡,他不由分說把上告者處斬。如此做法,使大臣們對他忠心耿耿,放心大膽地為他盡忠效命。待臣以禮,愛護下屬。封建君主不僅要會使用人才,而且要尊重和愛護他們。
唐太宗在這方面是一個模范。其一,他能夠正確認識君臣之間的關系。魏征告之于孔孟的話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心腹: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類土,臣視君如寇仇”。
唐太宗對此深信不疑,引為座右銘。其二,他關心大臣們的衣食住行與生老病死。大將李動病了,他聽說需要胡須灰配藥,就立即剪下自己的胡須。魏征病重后,他不斷地派人送去藥品和食物并派人精心看護還兩次親臨探望魏征死后他又親臨吊唁。
唐太宗如此尊重和關心身邊大臣的生活疾苦,使文武大臣們感恩戴德都甘心情愿地為他鞠躬盡瘁。綜上所述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有一套正確的人才思想和人才政策是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人物。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