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二十四史前四史)
二十四史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前四史,最經(jīng)典的四部史書,比較客觀,文采好)?!妒酚洝废导o傳體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漢司馬遷著,約成書于西漢武帝征和年間?!笆酚洝币辉~,東漢之前乃一切史書之統(tǒng)稱,后始為司馬遷史書之專稱,原書最初被稱作《太史公書》。
唐太宗言曰“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史書的作用大得很啊?。?,所以 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使中國和 中華民族 成為世界上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
“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luò)貫通,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
其中 《 史記 》《 漢書 》《 后漢書 》《 三國志 》,被稱為“ 前四史 ”。 前四史 為后世史書創(chuàng)下了作史的藍本, 對客觀事實的敬畏使得 有很高的可信度 。
1、史記—西漢·司馬遷:初稱《太史公記》,列“二十四史”之首。
公元前104年開始,歷時14年由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撰寫完成。
記述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先后?拜師于?古文大師孔安國、今文大師董仲舒。遍訪河山,游歷天下。因替李陵辯解,被處腐刑后?,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這部巨著。
2、漢書—東漢·班固:又稱《前漢書》,被譽為“典史經(jīng)典”。
公元105年開始,前后歷時二十余年,由東漢時期史學(xué)家班固編撰、班昭和馬續(xù)補寫完成。
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十二篇紀,八篇表,十篇志,七十篇傳共一百篇,八十萬字。
班固:史學(xué)家?班彪之子,十六歲入洛陽太學(xué),貫通各種經(jīng)書典籍,拜?為??“蘭臺令史”受詔修史,為?求建功立業(yè),在?竇憲軍中?擔(dān)任?中護軍出征?西域?,后?受?竇憲牽連?死于獄中。
班氏家族兩代四人的心血,完成?這部“言皆精煉,事甚該密”的史著。
3、后漢書—南朝宋·范曄
由南朝宋史學(xué)家范曄從公元432年開始至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撰寫,其中8卷志是由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xù)漢書》抽補進去的。
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包括十卷紀,八十卷列傳,8卷志共98卷,89.4萬字。
范曄:侍中范泰 之子,出身 順陽范氏。他 母親入廁時所生,是妾生的 庶子。 才華橫溢,生性孤傲,寫出了結(jié)構(gòu)嚴謹、屬詞麗密的《 后漢書 》。也提出了史書真正的目的就是“欲因事就卷內(nèi)發(fā)論,以正一代得失”,寫史為政治服務(wù)。
一直以名門之后自居,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言曰“可惜。滿腹經(jīng)綸,葬身此地?!?/p>
4、三國志—西晉·陳壽:也稱《國志》
公元280-290年,歷經(jīng)十年,由西晉史學(xué)家陳壽所著。 善于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dāng),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今。
記敘了自漢末至?xí)x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全貌。包括《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共65卷,37.78萬字。
陳壽: 今 四川省南充市 人,少時好學(xué), 入成都太學(xué) 師從大學(xué)者 譙周。 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寫盡天下英雄事兒也寫不好自己一生的坎坷坎坷命運。
“善敘事,有良史之才”,以洞穿歷史的冷峻眼光和良史之才,著成煌煌巨著《三國志》。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1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