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發(fā)明的先后順序及具體時間影響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發(fā)明時期于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于漢朝東漢時期。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
一、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發(fā)明時期于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于漢朝東漢時期。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術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并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并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然后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干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張。
二、指南針
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并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南極(磁場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記載司南的最早的文獻是《鬼谷子》,其中寫道:“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薄豆砉茸印分械挠涊d可以看出,鄭人去“取玉”,必須要帶上司南,就是為了避免方向的迷失。
三、火藥
火藥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guī)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火藥的發(fā)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藥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的火藥:
火藥發(fā)明之前,火攻是軍事家常用的一種進攻手段,那時在火攻中,用了一種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頭上綁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類的易燃物質,點燃后用弓射出去,用以燒毀敵人的陣地。
兩宋時的火藥:
到了兩宋時期火藥武器發(fā)展很快。
據《宋史·兵記》記載:公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桿前端縛火藥筒,點燃后利用火藥燃燒向后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
四、印刷術
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fā)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fā)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fā)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后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qū)。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印刷術: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
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松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1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