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制度的形成歷史介紹(行省制度是在哪個朝代建立)
元朝建立以后,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tǒng)治,維護中央集權,干脆把行軍打仗時在各地設立的臨時機構“行中書省”確定下來,簡稱“行省”,建立了行省制度。行中書省這個機構,脫胎于隋唐三省六部制,朝廷在都城設中書省,在都城以外比較重要的地方設行中書省,作為中央臨時派出機構代表朝廷管理督查地方事務。
兩宋就像羅馬,富庶發(fā)達、文化鼎盛、藝術燦爛、科技先進,卻最終覆滅在北方民族的侵襲之下。
來自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鐵蹄奔騰中呼嘯南下,席卷中原大地,并且建立了以大都為都城的龐大帝國——元。
這是一個版圖空前巨大的王朝,北起西伯利亞,南到南海,東到大洋,西至中亞。如何管理好這廣袤的國土,采用怎樣的行政區(qū)劃體制,成了元朝統(tǒng)治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入主中原之前,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沒有行政區(qū)劃的概念只有部族的領地和界限。
比如,成吉思汗以自己駐扎的大營為界,把大營以東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弟弟翰赤斤、合撒爾合赤溫、別勒古臺,他們的后裔后來成了元朝的左翼諸王。
大營以西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闊列堅,他們的后裔后來成了元朝的右翼諸王。
元朝建立以后,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tǒng)治,維護中央集權,干脆把行軍打仗時在各地設立的臨時機構“行中書省”確定下來,簡稱“行省”,建立了行省制度。
行中書省這個機構,脫胎于隋唐三省六部制,朝廷在都城設中書省,在都城以外比較重要的地方設行中書省,作為中央臨時派出機構代表朝廷管理督查地方事務。
元朝將這一機制發(fā)揚光大,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直接管轄河北、山東、山西等“腹里”地區(qū)。
其他的地方劃分為十個區(qū)域,設“行中書省”,代表中央管轄所在地區(qū),分別是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等。
行省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官員設置與中書省基本相同,設有丞相、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元朝疆域面積如此廣大,卻只劃分為十個行省,可以想象,這些行省的面積要比我們現(xiàn)在的省份面積大得多。
比如江浙行省,就包括現(xiàn)在的江蘇、浙江、福建各一部分地區(qū);江西行省不僅包括現(xiàn)在的江西省,還包括安徽、廣東的大片區(qū)域。
在行省界限的劃分上,元朝也貫徹了“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的原則,于是出現(xiàn)了陜西越過秦嶺管轄漢中、江西越過南嶺管轄廣東的奇怪格局。
并且在有些地方,這種犬牙交錯的格局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除了行省,元朝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設立了宣慰司、宣政院等機構,依據其民族特點對所在區(qū)域進行管理。
后來,元朝的短暫統(tǒng)一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瓦解,元朝統(tǒng)治者離開中原退回到草原之上。
而元朝創(chuàng)立的行省制度,卻生根發(fā)芽、發(fā)展壯大,經過漫長歷史的演變,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可以說,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是對我國行政區(qū)劃的巨大貢獻。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11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