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在位多少年死的(漢文帝在位多少年)
我們中國人,多少都有點文史情結,喜歡看文學作品、讀歷史書籍,以史為鑒也是我們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對于歷史特別是古代史的一些知識或者認識,多數(shù)人一般都來自于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科書,沿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向我們展示了主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比如,講到漢朝時,必然就會講到文景之治。
緹縈救父之類的故事,一般我們都聽說過,大多都是文帝時候的故事。漢文帝是一個什么樣的皇帝,對于我們今天特別是那些當老板的朋友有什么啟發(fā)意義。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下這個話題。
漢文帝,第一個被千古傳誦的一代明君
漢文帝,是漢朝實質上的第三位皇帝,前面分別是他的父親劉邦和未稱帝實際上掌握實權的呂后。根據(jù)歷史記載,他是公元前203年出生,公元前157年駕崩,享年46歲
短短46年,前23年他是一名普通的皇子,曾長期在自己的封地代生活;后23年,被眾臣推上皇帝寶座,實施了一系列仁政舉措,比如寬省刑罰,減輕賦稅、用賢納諫等等,與他的兒子漢景帝一起開創(chuàng)了文景之治。
后人知道他是一位好皇帝,一方面來自民間的口口相傳,另一方面來自《史記》等史書。相對而言,有著文字記載的《史記》更為靠譜一些。
所以,我們先來看一下《史記》對他的評價,首先是他兒子漢景帝在一段詔書中的評價:
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生。減嗜欲,不受獻,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誅無罪。除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
漢景帝的這段評論,難免有不真實的嫌疑,畢竟兒子說老子壞話的不多。但作為一個秉筆直書歷史學家的司馬遷,在最后的點評中,對漢景帝的話予以回應,說明漢景帝的評價并沒有夸大之處。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馀載,德至盛也。廩廩鄉(xiāng)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不過與漢景帝的評價稍有不同,司馬遷則從歷史大趨勢的角度,說明漢文帝實行仁政是一種歷史必然,顯然要站位更高一些。同時,司馬遷也指出,漢文帝本也能做封禪之類事情,但比較謙讓一直未作,說明他是真的任君。
漢文帝的一生,警醒老板們積累很重要
司馬遷引用孔子那句“必世然後仁”的話,在漢文帝身上得到了驗證,告訴了我們一個明白無誤的道理:凡事都必須積累,短時間的爆發(fā)未必能走遠。
這里面,需要給大家解釋一點的是,孔子這里的“世”,指的是三十年。古代人常說:如有受王命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
表面上看,漢文帝接管的是一個爛攤子,剛剛經(jīng)歷過諸呂之亂,匈奴也經(jīng)常騷擾北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未能完全恢復,朝政顯得還不夠安穩(wěn),劉邦分封的劉氏王也蠢蠢欲動。
實際情況卻是:經(jīng)過楚漢之爭,劉漢王朝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全國,舉國上下對劉氏的正統(tǒng)地位已經(jīng)有了高度認可。
劉邦盡管有著白登之圍的屈辱經(jīng)歷,但還是與匈奴建立了一套較為可靠的和平相處關系,雙方都沒有能力完全壓制對方。此外,由于劉氏正統(tǒng)的恢復,所以天下的賢能之士也都愿意為朝廷服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留給漢文帝的任務,其實主要就是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實行仁政是必然選擇。換句話說,如果不是漢文帝劉恒,其他人當了皇帝,要想當?shù)臅r間長,也只能施行仁政。
要知道,漢文帝在接皇位之前,可是經(jīng)歷了一番復雜的內心斗爭,算了卦問了屬下的意見,并派人打聽消息后才正式接受這個皇位。來之不易,必然要倍加珍惜。
現(xiàn)在的老板們,在坐上寶座之前也都經(jīng)歷了艱難的個人奮斗歷程。對于多數(shù)已經(jīng)成名的企業(yè)來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第二代,或者正在進行著換代接班的工作。
不論是第一代,還是第二代,坐上當家人的位置。那都是歷經(jīng)血雨腥風的商業(yè)競爭,在眾多競爭對手中搏殺才得以勝出。
正是有了這些奮斗的歷程,才為企業(yè)進一步做大奠定了基礎:該走的人走了,該滅掉的競爭對手已經(jīng)滅掉,該留住的人已經(jīng)留下,該有的市場優(yōu)勢也應有了。
如果沒有這些積累,一心想著一下子就把企業(yè)做大,甚至短時間內就成為業(yè)界翹楚,那都是空想。君不信,可以看看近年來風口上倒下的那些企業(yè),特別是一些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明明有著良好的前景,卻一夜之間突然倒下了,主要原因還是缺乏足夠的積累。
當然,三十年可能太長了,現(xiàn)在的企業(yè)家等不了,畢竟過了三十年,自己可能都面臨老去的危險。但是,無論如何,沒有個七八十來年的積累,一個企業(yè)是難以長久的。
漢文帝的一些錯誤,老板們可以不再犯
漢文帝是一位仁君,但是畢竟也只是個普通人,在位23年也犯了不少錯誤,足以警示后人。
錯誤之一,刑罰改革考慮不周,結果卻是輕刑死人眾。前面說到,去肉刑是漢文帝的一大政績。
改革之初,漢文帝的確也是考慮到肢體、肌膚受到傷害,不僅一輩子都無法改變,并且?guī)磔^大的傷痛,不符合仁政的要求,所以才規(guī)定“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當斬右止及殺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而復有笞罪皆棄市”。
但不曾想,除肉刑,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斬右止者又當死;斬左止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率多死。
所以,王安石說漢文帝輕刑死人眾。還好,他兒子漢景帝一登基,就下詔:“加笞、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人。其定律: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算是改變了他父親的一個改革失誤。
現(xiàn)代企業(yè)要發(fā)展,就要確定自己的發(fā)展戰(zhàn)略。到底選擇什么樣的戰(zhàn)略,說到底還是老板自己說了算。
但是老板朋友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萬能的,覺得自己的眼力見要比別人獨到,一意孤行、剛愎自用,選擇一條并不適合自己公司的發(fā)展道路。如果要推行改革、制定戰(zhàn)略,最好還是多聽聽不同方面的意見,然后再下決定比較好。
錯誤之二,迷信和寵幸。這個就不多說了,漢文帝本來就是算了一卦才去接受帝位。更可笑的是,因為一個夢,就寵幸了一個船夫鄧通,并讓他的財富堆積如山。
迷信就是迷信,最后他也只當了23年的皇帝,不到50歲就去世了,他寵幸的鄧通盡管有著鑄造貨幣的權利和便利,但還是活活被餓死,只因為他兒子不喜歡這個鄧通。
200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老板們恐怕迷信程度一點兒也沒有減輕。據(jù)說,很多老板開工就要請高人看風水算吉日,還要長期供奉這個那個神。
與此同時,還對手下的個別人超常規(guī)信任,給予了他們接近自己的權力。這對于一個公司,那都是十分危險的,各位老板還是多想想漢文帝比較好。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3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