蟶子是淡水還是海水里生長的(蟶子是海鮮還是河鮮)
蟶子,其實大家都不陌生,作為海鮮的一種,蟶子生長在淡水與海水交接的灘涂泥沙之地,這也使得蟶子能夠吸收充足的養(yǎng)分,變得肥美無比,尤其是初夏之時,更是絕佳美味。
我們食用的蟶子一般已經(jīng)是養(yǎng)殖的了,大概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養(yǎng)殖歷史。
而且各種古代文獻中也有過記載。尤其是一些地方會把蟶子稱為美人,比如“貴妃出浴”之類,大概是因為蟶子的兩根進出水的觸角肉柱與美人可愛的發(fā)辮相近吧。
而在蟶子的產(chǎn)地之一,《寧??h志》中有記載:“形狹而長如指,一名西施舌”。這也將蟶子的質(zhì)地和形狀描述得淋漓盡致。
這里提到的蟶子實際上是最常見的縊蟶。
仔細(xì)觀察縊蟶的外殼上有一道淺淺的類似于勒痕的小溝,這也是縊蟶名字的由來。
相傳,某位皇帝乘龍舟在海中游玩,午膳十分,廚師做了一道蟶子的美味十分好吃,但當(dāng)時的蟶子是表殼十分光滑,皇帝夾了幾次都沒有夾上來,十分不悅。
于是便下令以后這種蟶子必須有個小痕好用筷子夾起來。果然以后這種蟶子便出現(xiàn)了一道痕跡。
除了縊蟶之外,常見的還有長度更長,外殼更編薄的竹蟶。有的竹蟶長度比較長,貝殼很薄,被稱為長竹蟶。還有的貝殼稍微厚一些、寬一些,但長度短一些的稱為大竹蟶。
相比較縊蟶可以散裝,竹蟶因為外殼易碎的緣故,一般會成捆地綁在一起售賣,免得互相擠壓影響新鮮度、破壞賣相。
還有一種蟶子叫圓蟶,其實不屬于蟶子的類別。個頭很小,扁圓的形狀,外殼更薄,而且也沒什么肉。不過腌制或者煲湯,吮吸一下,味道鮮美,是海邊人的下酒小菜。
抓蟶子,吃蟶子
剛才也說到現(xiàn)在的蟶子基本都是養(yǎng)殖的居多,每到初夏時節(jié),正是蟶子最肥美的時候。
此時漁民養(yǎng)殖戶就會把海水引入養(yǎng)殖場,把沙子沖刷掉一部分,再把底部的沙子翻上來,躲藏在沙子中的蟶子就被帶出來,經(jīng)過沖洗就可以上市了。
不過,一些“漏網(wǎng)之魚”或者一些野生的蟶子還有更有趣的捉法。
海水退潮之后,在有蟶子的沙灘灘涂上,拂去表面的濕沙,就會看到一粒粒小洞,撒一小把鹽,等待一下下,蟶子就會隨著海水冒出頭來。
此時趕緊抓住露出頭的蟶子,順勢把整個蟶子拽出來,美味就到手了。
捉好的蟶子,需要先用清水清洗一下,然后用加了鹽的清水浸泡,讓蟶子把沙子吐出來。
一般需要等1-3個小時。期間需要觀察,容器底部出現(xiàn)細(xì)沙時,及時更換清水,直到細(xì)沙吐干凈,再用清水洗凈就好。
經(jīng)過烹飪的蟶子就可以享用了。吃蟶子的時候,蟶子肉外圍的黑線和深色的部分不能吃,需要去除。
另外,蟶子內(nèi)部還有一條晶桿,屬于它的消化器官,很多人以為是寄生蟲,實際上這個部分是可以吃的。
蟶子美味
作為海鮮的蟶子,幾乎適合所有的烹飪手法,來者不拒。
追求清淡、新鮮的吃貨,咱們可以清蒸。
把蟶子整齊地豎著碼放在碗中,撒上姜絲、鹽,再淋上一些白酒,上鍋隔水蒸,根據(jù)蟶子的大小和新鮮度,水開之后蒸7-15分鐘,關(guān)火燜幾分鐘之后,美味的“插蟶”就好了。
除此之外,鹽焗、水煮都能盡量保證蟶子的原汁原味,鮮美之味盡情享受。
蒸煮好的蟶子還可以涼拌,爽口又鮮美,無論是和白酒還是啤酒,都很搭。
對于重口味的食客來說,蟶子也是不容錯過。就如小龍蝦一樣,辣炒、燒烤、油淋、油炸之類的做法,對于蟶子來說也不在話下。相比小龍蝦還需要剝殼的麻煩,蟶子可就更過癮了。
另外,蟶子與其他食材的搭配能夠增鮮提味,尤其是煲湯、炒制,比如鄭和喜歡吃的蟶子炒蛋、蟶子煮年糕等等。
除了新鮮的,蟶子還能做成蟶子干,生制的蟶子干可以用來煲湯,熟制的蟶子干可以作為休閑零食,直接入口,美味無比。
還有類似于蠔油做法的蟶子油,也稱為蟶露。是調(diào)味的佳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