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李儒焚城是哪座城(李儒焚城是真的嗎)
據(jù)悉在記載中,李儒輔佐董卓期間,經(jīng)歷過一次火燒洛陽,又稱“李儒焚城”。董卓先是通過李儒的方案廢立漢帝,后來由于十八路諸侯群起而攻之,李儒向董卓提出了遷都長安以鞏固民心的建議。
據(jù)悉在記載中,李儒輔佐董卓期間,經(jīng)歷過一次火燒洛陽,又稱“李儒焚城”。董卓先是通過李儒的方案廢立漢帝,后來由于十八路諸侯群起而攻之,李儒向董卓提出了遷都長安以鞏固民心的建議。評價謀士強弱,一方面看謀士自身,其次,也得考慮謀士的老板。
李儒,字文優(yōu),是董卓的首席謀士。至于是不是董卓的女婿,有待考究。
董卓趁亂進京、說降呂布、廢立皇帝、遷都長安等舉動,均離不開李儒的功勞。李儒還是董卓的劊子手,比如入宮毒死漢少帝劉辯。
計謀方面,李儒不應(yīng)該算謀士,應(yīng)該屬于政治家。他幫助董卓規(guī)劃前程,牢牢的掌握了朝廷政權(quán),后來要不是董卓一意孤行,也不會死的那么難看。
我們說過,賈詡被稱作“毒士”,李儒的狠毒,卻是過而不及。
據(jù)悉在記載中,李儒輔佐董卓期間,經(jīng)歷過一次火燒洛陽,又稱“李儒焚城”。
董卓先是通過李儒的方案廢立漢帝,后來由于十八路諸侯群起而攻之,李儒向董卓提出了遷都長安以鞏固民心的建議。
于是董卓決意放棄洛陽,開始浩浩蕩蕩地將都城遷至長安。此次遷都,令洛陽遭受遭受了巨大的滅城之災(zāi)。
其臨行前,李儒命人將洛陽的富貴人家逮捕,以亂黨之名將其全數(shù)斬于城門外,盡刮其財。
將洛陽城的百萬百姓以軍隊編伍驅(qū)趕至長安,路途中死傷無數(shù),官兵污人女,奪人糧食,取人性命。
而后,一把火燒了洛陽城內(nèi)的所有房屋宮殿廟宇,南北兩頭火焰相連,全城淪為焦土。
董卓火燒洛陽,漢王朝也就宣告壽終正寢了。
等到孫堅逼進洛陽時,遙望火焰沖天,黑煙鋪地,二三百里,并無雞犬人煙。連后來曹操提起此事,還感傷不已。
“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凄愴傷懷。東漢一國之都,蔚然王氣的洛陽,只殘留數(shù)百戶人家,豈不哀哉!”
《魏書》記載,呂布刺殺董卓,李儒曾派兵阻隔,然而李儒并沒有在董卓敗亡時被殺。
董卓死后幾個月,西涼軍首領(lǐng)李傕,在毒士賈詡的建議下,反攻長安,殺死王允,控制了朝政。
198年,李傕被曹操擊敗,此后李儒的事跡及下落史書均無記載。民間說法是李儒投靠了袁紹,但被袁紹猜忌并賜死。
《三國志》陳壽給予李儒的四字評價:“算無遺漏”。
李儒,一生用計無數(shù),未嘗敗績,只可惜跟錯了人。董卓不是曹操,即使李儒如天降神人也彌補不了董卓的愚昧,最終大業(yè)難成。
“三國殺”的李儒死亡臺詞非常好:“如遇明主,大事皆成!”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