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貴妃只比皇后低一級(皇貴妃是平妻還是妾)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以下皇貴妃等一律都是妾。只不過她們是皇帝的女人,因此沒有“妾”這個說法,都叫妃嬪?;寿F妃這個職位,最早起源于明朝。擁有這個位置的嬪妃,地位僅次于皇后。
最近有很多讀者朋友說,御史的文章比較單調(diào)多數(shù)都是清代的,而且不是什么官制就是帝王將相一類的,就不能寫點其他朝代的,或是有關后宮方面的嗎。
真是慚愧得緊,御史除了對明清兩朝歷史略知一二外,其他朝代的歷史并沒有過多的涉獵,完全處在知與不知的層面,因此就是想寫,也寫不出有自己觀點的東西。
既然讀者有建議,那么以后就多寫一寫關于后宮方面的內(nèi)容,借著這個機會,這次就來講一講清代的皇后和皇貴妃。
后宮妃嬪的制度
清入關后,后宮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到了康熙中期以后,逐漸形成了后妃的八個等級,即: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封建專制時代等級森嚴,不同級別的后妃在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享受應有的待遇,皇后母儀天下,統(tǒng)攝六宮等級最高,享有至高的政治地位和特權(quán)。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以下皇貴妃等一律都是妾。只不過她們是皇帝的女人,因此沒有“妾”這個說法,都叫妃嬪。其實,性質(zhì)上還是與民間的妻妾一樣,妾在妻的面前是沒有任何話語權(quán)的。
皇后分為兩種,一種是嫡皇后,就是皇帝大婚時選定的第一個皇后,或是在皇帝還是當皇子時的嫡福晉。
另一種是繼后,就是第一任皇后去世后重新冊立的。顯然,第一類皇后的地位要更高一些。
清代有大婚經(jīng)歷的皇帝并不多,算起來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個。
也就是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的皇后也僅有順治帝廢后博爾濟吉特氏、康熙的孝誠仁皇后、同治的孝哲毅皇后和光緒的孝定景皇后。至于繼后數(shù)量就很多了,從努爾哈赤時代算起,大致有25個之多。
和皇后相比,皇貴妃的數(shù)量反而不多,有清一代只有21個。這似乎有點不合常理,按說應該等級越低的妃嬪人數(shù)應該越多,實際上皇貴妃以下的情況的確如此,越往下人數(shù)越多。
可皇貴妃卻是個例外,這也是有原因的。
自康熙以后出現(xiàn)了一個潛規(guī)則(不是制度),凡是皇后在世,一般不立皇貴妃。
這也是康熙皇帝吸取了順治朝的教訓。因為在順治皇帝對他的前兩個皇后都不滿意,將全部心思都花在了董鄂妃身上。
董鄂妃自進宮后深受順治寵幸,短短數(shù)月就爬到了貴妃的高位。
順治帝對他的第二位皇后極不滿意,又想下旨廢除,但鑒于孝莊和朝臣的反對,才不得已推讓,但卻收回了皇后的金冊和印章。
不久,順治又立董鄂氏為皇貴妃,這個時候的皇后形同虛設,后宮事務皆由董鄂氏統(tǒng)攝。這個事件給后世皇帝的印象很深,因此皇后在世,一般都不立皇貴妃。
皇貴妃和皇后只有一級之差,如果立了皇貴妃就會給皇后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不利于后宮的團結(jié)穩(wěn)定。
如果皇貴妃更受皇帝寵信,那么皇后就有可能會被架空,甚至引起宮斗,這也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自康熙以后,凡皇后在世,后宮中級別最高的一般都是貴妃。
只有在皇后去世,皇帝尚未確立新后的情況下,才會晉封最受寵的妃子為皇貴妃,以統(tǒng)攝六宮事務,又或者是將默定的皇后人選先放在皇貴妃的位置上過渡一段時間,然后再冊立皇后。
皇后和皇貴妃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前面提到,皇后和皇貴妃僅有一級之差,甚至皇貴妃會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皇后。但這并不說明,皇貴妃在政治待遇上和皇后相近。她們之間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1、名分不同
皇后是正妻,這一點就是她的名分優(yōu)勢。古代中國尤其看重名分,妻就是妻妾就是妾。
反映在具體事務上也很明顯,比如遇國家重大慶典,只有皇后有資格和皇帝一同接受百官的朝賀,皇貴妃以下的妃嬪,甚至一輩子都沒有機會進入太和殿。
皇后母儀天下,也是所有女性的道德典范。按例每到農(nóng)耕時節(jié),皇帝要到先農(nóng)壇行祭祀禮并親耕,皇后則要行親蠶禮。
古代很早就有 “天子親耕南郊,皇后親蠶北郊” 的祭祀典制,這也是代表了古代中國男耕女織的基本思想。
還有皇帝和皇后的生日也是國家大政,皇帝的生日叫“萬壽節(jié)”,皇后的生日叫“千秋節(jié)”,文武群臣都要行朝賀大禮。
而皇貴妃則沒有這個待遇。
2、新皇繼位封號不同
皇帝駕崩而皇后尚在,不管她有沒有生育皇子,又或是自己的兒子有沒有當皇帝,按照朝廷法度,嗣皇帝都得尊為皇太后,移居慈寧宮。
太后和皇后性質(zhì)又不同,按照大清家法,太后是可以有限度地干涉朝政的,至少在宗室皇族內(nèi)部的事務上,具有很大的發(fā)言權(quán)。
皇貴妃照例也會有封號,但僅僅是皇貴太妃,她和眾多的先帝妃嬪們一起,要重新改居它殿,名為頤養(yǎng)天年,實際上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家寡人。
3、死后待遇天壤之別
皇后如果死在皇帝之前,如果不是有重大的變故(如乾隆的第二位皇后那拉氏),按例要入葬皇帝地宮;如果死在皇帝之后,則要單獨建陵,名為皇后陵。
皇貴妃死后情況則有所不同,明代時是不能和皇帝葬在一起的。但清代有個別案例,只要經(jīng)過皇帝點頭,也可以葬入皇帝地宮。但更多的則是被安葬在妃園寢(妃嬪的公共墓地)。
皇后死后按照大清家法還要升祔太廟,一律系謚,皇后的謚號當中必須有皇帝的廟謚,比如康熙皇帝的廟謚為“仁”,因此他的皇后都會加上一個“仁”字,這是對皇后的極大尊崇。
至于皇貴妃就沒有這個特權(quán),既不升祔太廟,也不給廟謚,僅僅是追封一個謚號而已,且字數(shù)比皇后要短很多。
4、娘家待遇不同
皇后是皇帝明媒正娶的妻子,皇后名分定下之后,她的娘家就會享受法律規(guī)定的政治待遇。按清制,凡皇后之父不管官職高低,一律封承恩公爵位。
自康熙以后還形成了定制,凡皇后名分定下之后,如果娘家出身下五旗的,則一律要抬旗,比如原先是鑲紅旗的,則要抬入正黃旗或鑲黃旗,一般不抬入正白旗。
皇貴妃娘家不封爵也不抬旗,只有物質(zhì)上的賞賜。當然了如果皇帝寵信,她的娘家人和皇后的娘家人一樣,也會因裙帶關系而受益,但這是相同點,就不多細說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256680.cn/life/104420.html